2024年延安大学宿舍条件怎么样,有空调和独立卫生间吗
本文为大家整理了延安大学新生宿舍的一些知识,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一、延安大学宿舍条件怎么样
新校区本科生宿舍为4人间,上床下桌,每栋宿舍楼设有食品加热区,设有独立的学生公共学习交流空间。医学院的1、2号宿舍楼为8人间,3号宿舍楼为6人间,男生公寓式2号楼,校本部的宿舍为8人间。
新校区宿舍楼每一层都有洗澡间和饮水机,扫码饮水甚是方便,校本部宿舍每层都有洗手间,男女浴室都在玉章楼后面,第一开水房在男餐东侧,第二开水房在浴室旁边,医学院的浴室和水房都在3号宿舍楼旁边。
二、延安大学介绍
延安大学是*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现为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大学、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陕西省一本招生院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推荐院校。
194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吴玉章任校长。之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 新文字干部学校、行政学院等相继并入。1947年延安大学部分师生远赴东北、华北、西北各地办学。1958年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重建延安大学。1998年延安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与延安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延安大学,被列为陕西省省属重点大学。2005年学校被列为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大学,2011年被列为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
建校80多年来,学校的发展受到历代党和*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44年,在延安大学完成八大院校合并后,*、朱德亲自参加延安大学的开学典礼并发表了重要讲话。1966年4月,*和李富春来延安视察工作期间,接见了学校部分师生。1998年10月,*亲笔为延安大学校庆60周年题词:“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为科教兴国造就英才”。2004年5月24日,胡锦涛对延安大学的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方面“共同支持办好延安大学”。2017年9月19日,在延安大学80周年校庆之际,*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延安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成就,勉励学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把这所具有光荣历史的大学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近年来,刘延东副总理、韩正副总理、孙春兰副总理先后以来校视察、批示等方式表达对学校建设的关怀。
学校有新城、杨家岭、萃园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800余亩,现有本科生16099人,硕士研究生2601人,教职工1565人,专任教师965人;设有17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和11所附属医院,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1个本科专业,6个省级优势和特色学科,2个省级一流学科,9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旅游局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1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省级创新团队,4个院士工作站、2个社科名家工作室。
“十三五”以来,学校制定了《“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追赶超越实施方案》《贯彻落实*重要批示精神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延安大学加快建设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提出了“凸显四大办学特色、提升五大办学水平”的工作思路,明确了追赶超越“三步走”的战略任务,确立了“延安精神特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计了“十大工程、七项计划”的战略举措。
学校组织实施了本科教学“四工程两计划”,20个本科专业被列为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设立了445门课堂教学改革项目、427项资政育人项目,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2240多项,获评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762多项,近年来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选调生考录、援疆、援藏、应征入伍等名列全省前茅。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统筹学校各项工作,制定了《“一流学科”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博士授权学科培育工程”,重点打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生态学、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医学等优势特色学科,入选省级“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组织实施“科学研究攀登计划”“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科研平台建设工程”“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等重大科研战略,教师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457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29项;发表论文5520篇,其中四大检索收录770篇,CSSCI、CSCD检索收录1411篇;出版著作、教材300余部、授权专利500多件。菌草栽培食药用菌技术,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黄土区蝎子生态山养技术、低阶煤热解分质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已在陕北地区得到广泛推广。
学校组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计划”“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延安精神淬炼师魂方案”,特聘全国知名专家20多人,引培博士350人,在读博士100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20人获评“陕西省教学名师”,入选各类省级人才52人,5人入选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2人入选2020-2024年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学校先后实施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后勤管理制度改革、医教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办学的活力和动力得到进一步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