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询网 > 中学教育 > 正文

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行成原因

更新时间:高考查询网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和反复,不单纯地源于学生思想问题,更多地还是复杂多变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浸染造成。我们以随机抽样的20名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作为分析对象,采用了家访、走访他们小学班主任老师、召开他们的初中任课老师座谈会的方式进行研究。我发现他们都有这样的成长道路:在小学时,因多种原因,偶尔有不愿学习、害怕作业、害怕考试等表现,但由于乡镇小学老师都是包班教学,忽略习惯培养,致使这些不良现象没得到及时的引导和纠正,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厌学、纪律观念薄弱、师生关系紧张等;进入初中以后,生理上出现了第二性征,他们内心既感到不安、恐惧,却又想追求独立和自我,因而情绪变得焦虑、无所适从,他们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与严重。从这个具有共性的成长的历程看,他们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具有其主客观因素。
(一)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因素。
(1)自尊心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出现,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常抱怨、甚至批评父母、教师和社会。当父母拒接打给孩子的电话,严禁孩子单独外出自由活动时;当家长批评他们,并把他们与优秀的亲戚子女作比较,逼他们用功读书时,他们对家长不满。当他们受到老师的当众批评时,他们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感到没面子,继而产生逆反情绪,与父母或是教师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竟对父母的责骂训斥进行反抗。随着年龄的增长,张佳的自尊心增强了。上学期期末考试后,他的父亲(经营超市)当着很多顾客的面数落他,他感到没面子,提着一把菜刀便要砍他的父亲。
(2)自我意识的出现,形成了他们偏激、扭曲的个性。他们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对事的评价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比如看到好朋友被人欺侮,他们会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却没想过谁对谁错,也没思考过用其它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3)性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他们的恐慌和盲目表现,常引发一些超常行为的发生。随着生理发生的变化,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萌动,他们内心不安、恐慌,同时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吸引异性的举止上。有时,他们为了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常常做些超常行为。比如,初三的黎某某同学在有一天放学时,有个同学不小心撞了他一下,他觉得有很多女生看见,自己没面子,于是就暴跳如雷地举起拳头砸向那个不小心的同学。
(二)客观因素
学生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必然要受到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1、家庭因素
影响初中学生行为习惯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外因是家庭的气氛和教育环境。由于我校处在农村,其经济相对落后,人口素质较低,家庭教育滞后软弱。可以说,不少农户的家庭教育不当和不利的家庭环境是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的发源地。
(1)不当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导致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农村家长教育子女方式简单,要求苛刻。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顾子女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对子女期望过高,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就加以训斥、打骂,导致学生恐惧上学、厌恶学习,出现逃学旷课现象;有的家长,缺乏民主观念,对孩子严肃过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忽视孩子不安、委屈和恐惧的内心感受,孩子一有差错,就用棍棒解决,不容辩白,家长的打骂非但没能改变其错误行为,反而使其滋生了“拳头就是一切”的错误念头,同学间一有矛盾,他们就用拳头来说话,不许反抗,行为极为蛮横、粗鲁。在我们走访的20名家长中,当问到“发现自己的娃儿在学校耍朋友时该怎么办”这一问题时,20名家长都说要用棍棒来侍侯娃儿,居然没有一个家长采用坐下来和子女交流,通过交流来引导娃儿的心理辅导方法。农村家长溺爱、骄宠子女,致使学生滋长了依赖、自负、自私自利、自暴自弃等个性特点。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因缺乏一种儿童成长有着某种影响的兄弟姐妹关系的环境因素,缺少同年龄相近、地位平等的小同伴进行交往的实际锻炼,往往不懂得与别人分享快乐,也缺乏关心别人的习惯,形成个性上自私自利、我行我素,碰到困难易退缩消沉等不良心理行为;另一方面,由于父母的溺爱,他们往往成为家庭生活中关注的中心,他们受尽父母、祖辈的宠爱。长久以往,就形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依赖又霸道的人格特征,这种不良个性在集体生活中碰到一起,就会产生同学间的摩擦和矛盾,激发偏差行为的发生。在我们调查的20名家长中,有16名家长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千万不能苦了娃儿,有12名家长认为娃儿在学校就是不能受到欺负,不能太老实。
(2)不利的家庭环境,致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频繁、严重,更能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社会的变迁,伴随而来的是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它冲击着家庭的领地,在取样分析的20名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中,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都占据一定的比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了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①离异家庭。在我走访的20个家庭中,此类家庭占35%,这些学生因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裂,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造成了他们固执多疑、孤僻粗暴、情绪不稳等不良心理状态。如我校07级2班的刘某某同学,因父母离异,随父生活,缺乏母爱,家庭温暖的他沉默寡言,受社会青年引诱,经常无故逃学、旷课,与教师无礼顶撞。
②“隔代监护”家庭。在20个家庭中,此类家庭占60%。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地向城市转移,本当由他们(当代监护人)承担的监护责任转移到了上一代(隔代监护人)。这种家庭的教育呈现两大特点:第一,父母的关爱重物质,轻精神,只给钱而少思想沟通;第二,隔代监护人的监护多溺爱、少管教,他们因教育能力、方法、观念上的偏颇,致使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此类家庭的孩子因长期缺乏父母之爱和必要的管教,在心理上孤独苦闷;在行为上散漫、打架滋事,扰乱课堂纪律,在金钱上大手大脚。所有这些都表明该类家庭极大影响着孩子的正常成长。比如我校06级1班的商某,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由他奶奶监管,而奶奶特别溺爱他,他去打电子游戏不来上课,他奶奶还来学校帮他请假,说是感冒了,不能起床。他也常常打电话向父母要钱。说是学校要收什么什么费,一学期家长就给他寄回了两千多元,其实我们学校按政策,一学期只收了310元钱。
③“空巢”家庭。在20个家庭中,此类家庭占15%。由于劳动力的东移,很多年轻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他们狠心地把娃儿独自放在家里,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据这些家庭的邻居说,这些学生由于父母不在家,又无人管束,他们常邀同学来家里来玩,周末就往街上跑,往电子游戏室窜。再加上他们的家长都认为娃儿在家苦,都尽量满足娃儿的物质要求。这些“空巢”家庭的学生,一方面缺乏家庭温暖,另一方面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受社会青年引诱,就会经常无故逃学、旷课,与教师顶撞。比如我校07级3班的何某某,她父母在她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双双外出打工去了,每个月给娃儿五百元生活费,让娃儿自己独立生活,只两年的时间,何冬梅就变了样,经常到网吧上网聊天,还和社会上流浪青年鬼混,最后她父母不得不把她接到他们打工的地方去读书。
④贫困家庭。在我走访的20个家庭中,此类家庭的学生占10%。由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学生的家庭条件一般,但如果家长都在家务农,或有一方常生病,或是一方身有残疾,再加上为子女每年支付的学习费用有增无减,负担更为沉重,家境更为拮据。虽然贫瘠的家境有时可以成为学习动力,但它毕竟不是学生成长的有利条件。家境的贫困,一方面使父母的性格更为暴躁,常把孩子当作出气筒,又打又骂,造成孩子对父母和人际关系的强烈不满心态,在没有得到及时疏导的情况下日积月累,形成他们现在常以欺侮学生来平衡被责打的怒气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贫困的家境会使孩子感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低微,而产生自卑心理。比如我校06级5班的胡某,她家是“超生游击队”,已有四朵金花了,父母还想超生,家里因多次超生早已一贫如洗,父母埋怨她是女的,常打骂她,她也常埋怨父母超生。现在的胡某,对家长非常敌视,对老师的教育也常常抵触,对学习毫无兴趣,常常不做作业。
⑤富裕家庭。在20个家庭中,此类家庭的学生占50%。这些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平时忙于经商赚钱,很少过问、关心孩子的学业或成长,只是给他们大量的零用钱供其享受。有的家庭多的每月给孩子500元以上,大量的金钱非但没能消除孩子因缺乏父母精神之爱而产生的的孤独感,反而滋长他们胡乱花钱的不良消费习惯。有的学生为了弥补空虚,无心学习,常逃学旷课进游戏机房、台球室去玩;有的学生用钱玩赌博。在我走访的20个家庭中,孩子每月零花钱200元以上的,有8个,占40%。
⑥矛盾家庭。在20个家庭中,该类家庭的学生占20%。这些家长不注意克制自己的脾气,一有意见不和,就在孩子面前相互谩骂,大打出手,这种父母间的打骂会使孩子长期生活在沉闷、压抑的气氛中,尤其在家庭战争中充当出气筒、替罪羊的孩子,其心理上受到的伤害,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无助、退缩恐惧、厌恶异性的心理特点,易成为成绩差、纪律差的双差生。比如我校05级5班的李某某,他父母和他的爷爷奶奶就常吵架,父母之间也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父母吵架常常以打他收场。他觉得在家压抑,就常在街上溜达,慢慢地感觉到在学校也压抑。于是他就逐渐养成了抽烟、赌博等恶习。
2、学校因素
(1)教育评价体制的不足。现在的教育评价,各级主管部门考核教师的是学生考试的成绩,而且还和老师的“152”挂钩,社会各界也关注我们乡镇初中升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学生有多少,升省重点高中的学生有多少。这样的评价体制,导致老师们“重智育,轻德育”,导致老师们加班加点的进行课业辅导,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进行心理辅导。
(2)教师的教育方式不恰当。
某些农村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成才观、教育手段陈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简单粗暴,动辄训斥羞辱、体罚学生,常以处分贴布告为威胁等,这种师生关系,极易使这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厌师等情绪。考试、学业的压力。初中阶段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因而学习任务较重,测验考试频繁,而名次成绩的公布,使原本基础薄弱的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和考试焦虑症。这些学生因成绩、行为差,屡被教师当众训斥或羞辱,使其他同学对他们要么敬而远之,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嘲笑讽刺……,所有这些,都使这些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敢也不愿与他们交往,同学关系疏远而又不融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寻找班级、年级、学校中的同类同学进行交往,形成校园恶少小团体,看到谁不顺眼,就群集而上,给予“教训”,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
3、社会因素
农村初中学生,他们的活动范围已不在是家庭、学校,他们也渴望走向社会。因此,复杂多变的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1)急剧变化的社会带来的冲击。有人说:21世纪是焦虑的世纪。的确,社会在骤然变化的进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阴暗面,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和不平衡,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种种负面效应。
(2)不良社会媒介的传播。一段时间以来,格调低下的,充满暴力的,黄色内容和恐怖的影视书报充斥市场,屡禁不止;农村“六害”中的“几乎全民参与”的赌博,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心理活动,给学生塑造了不良心理行为模式,无意中成为孩子模仿对象。
(3)缺乏规范的“两室一吧”的引诱。好玩、寻刺激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一些不法商看中了这一特性,在镇上开办了“球台室”、“电子游戏机室”、“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诱学生入内玩耍,致使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沉湎于此,不思学习,逃学旷课是常事。此外,这些场所一般属高消费,学生本身无经济来源,有的学生因支付不了昂贵的玩乐费用,便与社会青年混在一起,称兄道弟、闹事敲诈。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外刺激夹击着学生自我,再加上一些成人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的不理解和伤害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罗织着这些学生的内心丰富而又复杂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了一张张害人的无形之网,最终导致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罗列中学生十大不文明行为

中学生不文明行为大全

教育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