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询网 > 节日习俗 > 正文

长治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更新时间:高考查询网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实大家都很好奇各个省份当地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特色,小编整理了长治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供大家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长治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一、长治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

民俗风情

特殊习俗

在上党各县中,黎城县和襄垣城有一种特殊的习俗,就是黎城人和襄垣人互称“亲家”。不管是黎城人见襄垣人,还是襄垣人见黎城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生人、熟人,都是开口便骂,并动手打闹。黎城人开口就叫襄垣人是“小舅子”、“小妻侄”襄垣人则叫黎城人是“小外甥”,但从来都是骂不翻脸“打”不记仇。一提“亲家”二字,马上和好,甚至互相间可以吃饭不算账,住宿不付钱,就如一家人一样,如遇与其他地方的人争斗,还可一致对外,互相袒护。这种习俗至今仍有保留。

屯留县不产茶,但屯留人特爱喝茶,而且是专喝很浓的大叶茶。许多屯留人几乎是嗜茶成癖,买茶叶时一般是论斤买,用篓装。

屯留人还很讲究茶道。沏茶时要先用大铁壶把水烧开,再把大把茶叶装入瓷壶内,用沸水冲沏,壶满水停,滴水不漏。倒茶时,第一次冲好的茶水只倒至茶杯的三分之一;冲第二遍、第三遍时再逐次加至满杯。这样沏的茶初尝苦涩,但茶味香甜清爽。

屯留人以茶待客的方式尤为特殊。客人饮茶时,主人要不断为客人添加,客人端起茶杯哪怕是只呷了一小口,茶杯一放下,主人就会马上给你添满杯。即使是客人一再表示不喝了,主人也会认为你是在讲客气,还会不断地给你添加,使你总是一杯茶喝不完。如果你懂得那里的“规矩”,只要将杯中剩的茶水往地下稍稍泼一点,主人就以为你真喝够了,不再继续给你清茶,叫做“倒了茶羹不再喝”。

古会民情

长治县柳林骡马大会:

长治县(今上党区)柳林村的农历九月十七庙会,是上党地区较有影响的骡马大会。

据传,柳林古庙会原名五龙宫小香火会,因村中修着一座五龙宫而得名。到了清光绪年间,长子县张店村一陈姓商贾,因在冀鲁交界的一个村庄恋着一出好戏而耽误了回家。夜里梦见一老翁给他点拔说:“要看好戏,到山西柳林。”他醒来后发现床头放着一个写有“金龙四大王”五字的牌位。于是便急忙赶回柳林,正值柳林唱戏,他便把牌位放在台前香案上,香案上顿时出现了一条尺余小金龙。此事惊动了村民和知县,人们纷纷解囊捐款在柳林村北建造了一座大王庙,并塑了金像。从此,柳林由原来的五龙宫小香火会变成了大王庙盛会。

传说归传说。其实柳林骡马会是在民国20年(1931年)左右才兴盛起来的。那时,柳林村还是一片沼泽荒地,杂草丛生,村里家家都饲养牲畜,为搞活牲畜交易,便借助烧香还愿的人群兴起了骡马大会,越发展越大。

现在,柳林会已变成了以骡马交易为主的物资交流大会,会期定为三天,客流量高达10万人次,商品交易额达100万元以上。尤其是牲畜交易市场,每天成交额达千匹(头),成为上党地区有名的骡马交易市场。

屯留鲍店药材会:

我国曾有四大药会,其中之一就是鲍店古镇药材会。这个古会500多年前已声扬华北,名驰九州

鲍店是一个古老的集镇,地处长子、屯留县(今屯留区)交界,太洛公路穿镇而过。药材会从每年农历九月十三始,至腊月二十三日止,历时百天。明末已驰名全国,尤其是在川、广、闽、贵等省享有盛名。最多的一年有西藏、青海、广东、云南等十三个省的药材客商前来赶会做买卖。他们贩来了藏红花、骡马牛羊、“广南壮物”、“淮货”等各省名货,换走了上党产的名贵中药材和土特产品。鲍店成了大型的药材集散地,每会官府收税达万两白银。

药材市场的繁荣,也带来粮食交易的兴盛。鲍店粮市始于秦汉,由于它西、北面紧靠盛产粮食的农业区,又地处交通要道,所以粮食购销两旺。特别是药材会的兴起,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客,无形中给粮市拉来了顾客,使粮市出现了“填不满”的兴旺景象,年收购粮食4万余石。

现在鲍店药材会改为九月十三至十九,历时7天。粮市每逢农历三、六、九日为集日。年成交粮食平均达4万余公斤,成交总额达240余万元。

长治县荫城铁货会:

山西有句民谚:“万里荫城,日进斗金”。说的是长治县(今上党区)荫城镇铁货远销万里,利润丰厚。

荫城坐落在长治县(今上党区)城南10公里处的雄山脚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开始冶铁,东汉时被称为“天然铁府”。千百年来这里生产的手工制铁锅、铁钉等铁器,以其质高价廉赢得市场,招徕八方客商。明清两代,产品内销全国各地,外销朝鲜、不丹、尼泊尔、波斯、俄国等10多个国家,交易兴隆时期日成交额达三千多两白银。

铁货以荫城著称,荫城铁货会以铁货出名。铁货会自农历五月十三开始,历时半个月。说起这个铁货会,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三国时期,关羽过五关跑到荫城,由于连斩数将,他的青龙偃月刀已卷了刃,想磨刀,但这里久旱无雨又找不到水,眼看蔡阳就要追上来,他不禁对天长叹:“皇天不助我,吾命休矣!”话音刚落,只见天上顿生乌云,顷刻间下起了大雨。关羽大喜,就雨磨刀。不一会儿,蔡阳追来,交锋只数个回合,就被关羽一刀斩于马下。后来,外地商贾为了祈求关老爷保佑他们生意兴隆,来往平安,便自动捐资,在关羽磨刀的五月十三这一吉日设会建庙,拜神唱戏,兴起了对关公的祭祀活动。斗转星移,庙会和铁货贸易自然融为一体,会越办越大,生意越做越红火。

潞城微子镇古会:

微子镇是潞城市(今潞城区)东部的第一大镇,也是上党地区通向冀、鲁、豫三省的一大门户。邯长铁路和邯长、甘林两条公路在这里交叉相会,穿境而过,机动车日流量达上万车次。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商家必经的集散中心。特别是每月年的“添仓会”和比干岭庙会,更是客商看好的贸易机会,被誉为“太行第一会”。

添仓会于每年的正月二十四为正会。此会因祭祀用“添仓”拯救当地灾民的三峻神而得名。当地人有句顺口溜:“微子镇,靠山强,不闹十五闹添仓”。

比干岭庙会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九正式举行,会址原以镇旁的比干岭比干庙为中心,比干庙又叫“三仁祠”,是当地人为敬奉商代的忠臣微子(此地商代为微子的封地)、比干和箕子“三仁”而建的祠堂。

除此而外,镇上还有农历四月二十四的“四月赛”传统庙会和十月初一的物资交流大会。

由于四个会期都在农闲季节,又是备春播、备夏种、备冬衣的关键时节,所以历数千年,经久不衰。会期,来自晋、冀、鲁、豫四省十三市的客商纷纷云集于此,故而成为太行东西两侧广大地区物资交流的极好场所。

屯留二仙庙会:

屯留县(今屯留区)有悠久的历史,建于春秋,古称留吁。战国属赵,并徐唔,称纯留。秦朝属上党郡,设屯留县至(2018年后改屯留区)。城内历代庙宇比比皆是。会因庙生,迄今古庙会仍有九个。庙会中尤以北关农历三月初八的二仙庙会最为出名。

很早以前,北关有母女3人,母亲老实厚道,姐妹美丽善良。冬天母亲不幸患了重病,多方医治无效,水米难进。一日母亲忽然提出想喝口鲜党参汤,这可难坏了姐妹俩。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她俩决定顶风冒雪上太行山为母亲寻找鲜党参。走啊走啊,不知走了几天几夜,鞋磨破了,手脚冻肿了,干粮吃光了,还是没找到。姐妹俩在冻饿中想到了垂危的老母,禁不住抱头痛哭。这时忽见迎面数十丈高的悬崖上闪出道道金光,金光中罩着一株鲜嫩的党参。她俩喜出望外,赶快攀上悬崖,正待伸手拔参时,脚下一滑,掉下悬崖。她俩的贤慧、善良和孝道感动了玉皇大帝,便派小神将她俩接上天庭,并治好了她们老母的病。人们为了弘扬人间孝敬父母的美德,纪念诚孝成仙的姐妹俩,便在县城北关修了一座二仙庙,农历三月初八落成这天,远近几十里的乡民纷纷来庙烧香,庙会也因此而兴,规模年胜一年。

如今会期,本省五地十三县和河南、河北、内蒙等地的工商企业、个体商户都来展销交易。二仙庙会成了屯留县(今屯留区)商品流通的一个重要渠道和市场。

襄垣凉楼祝寿会:

襄垣县城南7公里处的西里村,有座古刹叫凉楼寺,是襄垣古八景之一。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是凉楼寺一年一度的祝寿会。此会素以“暮春神会冠五省,妇姑童叟进香灵”而闻名于晋、冀、鲁、豫、陕广大地区,是襄垣历史悠久、规模最大的古庙会之一。

凉楼寺,传说是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手下的护法将军三目僧,生前为了赎罪,免下地狱,讨好执掌幽冥地府大权的黄飞虎,而为黄飞虎三月二十八生辰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祝寿圣地。时至今日,这里乃至冀、鲁、豫、陕广大地区仍流传着“生前赶了凉楼会,死后不受阎王罪”的顺口溜。

传说终归是传说,据考证,凉楼祝寿会始于宋元年间。该寺现存残碑记载:在元代,身为当朝太师、官拜河南王的察哈那延久慕凉楼寺胜观盛名,专程到襄垣凉楼寺进香,并捐款维修了凉楼寺东厢房13间。由此可见,寺院兴建早于元代。寺院建成之时,即为开光庆典之日,庙会由此而起。现今古庙会已变成了物资交流大会。每年会期赶会人次逾10万,成交金额超百万,而且规模还在一年年扩大。

黄碾古庙会:

长治郊区(今潞州区)黄碾镇每年农历五月初一物资交流大会,远近驰名。南北三里长街,两厢货棚林立,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不仅四邻各县在此摆摊设点,而且河南的新乡、安阳,河北的涉县、邯郸等各地商贾也要远道而来。

五月初一古会是贺龙王庙会。说也有趣,往往在农历五月初一前后,或大或小,总要降雨,于是便在五月初一大贺龙王,也叫龙王夸官。全镇三社各出社火,扛妆、跑旱船、舞狮子,尽情同贺。并有三台戏,落子、梆子、秧歌,三足鼎立,热闹非凡。

历代大贺龙王,商贾自是不甘寂寞,于是买卖也就红火起来,五月初一便顺理成章地融进了物资交流的内涵,会期常常达半月之久。五月初一前五天称为前会。这时各地的生意人就在街上搭棚售货,俗称“京货棚”。京货棚里布匹绸缎、日用杂货,种类齐全,目不暇接。京货棚前还有“银楼”,挂满了银首饰、银戒指一类的银器,银光闪烁之处,吸引着姑娘、媳妇们的目光。街道本不宽,两侧货棚遮天蔽日,卖枣糕、粽子、馒头的流动小贩,在人群中挤来挤去,扯着嗓门叫卖。这时前来赶会的人,大都是平民百姓,主要是扯一两块布,回去做件新衣,也好穿戴整齐再来赶正会。初一至初五叫正会,赶会主要是看夸官、社火和戏。

新中国成立后,五月初一大会摒弃了贺龙王的旧习,改成物资交流大会。几十年风风雨雨,大会经久不衰,每逢过会仍是红红火火,一派喜庆。

长治古城十月初一会:

十月初一是古城长治一个较大的传统集会,此会以交易破旧衣物为主,故名“破烂会”。

解放后,破烂会演变为大型集市贸易活动,英雄街、东街、西街、南街同时起会。大会基本保留了传统特色。会上,城市居民将积存的陈旧衣物及其他杂物摊设街头,低价出售,购主大部分是农民。他们选购一些适用衣物,回去修修补补,于劳动时穿着。这种交易最初仅一天,从早上开始,至黄昏结束,后延长至一到三天。

近几年,破烂交易虽然继续进行,但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购买人数大大减少。外省、市一些单位将库存滞销商品也运来出售,使会的规模大断扩大。

潞安府城隍庙会:

长治市东街每年农历四月十五举办传统的城隍庙会,是长治一次规模较大的集市贸易和民间娱乐盛会。

潞安府城隍庙,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修城隍庙自然是为了敬奉那位守护城池的城隍神。城隍庙建成后,受苦受难的百姓为了求得城隍神的保佑,便在农历四月十五这一天虔诚地带上供品、香火去求城隍神的保佑,与此同时,人们还要搭台唱戏,好让城隍老爷高兴。人多了,商人自然就被吸引来了。于是众多客商届时也到城隍庙设摊叫卖,这样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古庙会。

如今的城隍庙会已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变成了物资交流大会。它既保留了于人民身心健康有益的传统娱乐方式,又扩大了交易活动市场。届时,晋、冀、鲁、豫四省数十县的商贾云集上党古城,十里东街,货棚遮天蔽日,商品堆积如山,人群如潮如涌,歌乐此起彼伏。

长治七月初一古庙会:

长治古城一年一度的农历七月初一传统古庙会,历史悠久,名播四方,早在明清时就闻名于晋、冀、鲁、豫四省。

该庙会起源于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到明后期由到玉皇庙祈雨的方式逐渐演变成迎玉皇帝回长治朝贺、求雨的祭拜仪式。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府县衙门亲自组织,将玉皇大帝的偶像迎回长治西关二郎庙祭拜,直到祈雨成功,才将玉皇神像送回玉皇庙。“朝玉皇”后,还要举行酬谢关帝神和二郎神两位“保驾大臣”的活动。先在二郎庙前搭台唱戏,把新街的关帝神请来看戏;从七月初一始,又在新街关帝庙搭台唱戏,回请二郎神。最初的交易会就这样产生了。到清初,七月初一古庙会发展成了全城性规模,开始出现了由商人组成的专事庙会的组织“西府社”和“供盏社”。七月初一上午,社火、鼓乐、歌舞、香客、迎神队伍浩浩荡荡,成千上万的观众前来观看。庙会中“赛戏”一项特别引人注目,商家为了借此招揽生意,分别在东西南北四街搭起工艺十分考究的装檐戏台,请来上党地区最著名的戏班演出,各戏班也将此作为显露头脸的好机会,选用最好的头角,购置全新的行头登台献艺。庙会期间,长治周围数百里内的人们,甚至华北各省的商人也都慕名而来。白天四街鼓乐声声,车水马龙;夜晚店铺张灯结彩,唱戏说书通宵营业,成了一座空前繁荣的不夜商城。

解放后,古庙会变成了发展城乡经济,促进商品流通,活跃人民生活的物资交流大会。会期由解放前的三天改为七天,甚至十天半月。参加交易活动的商家越来越多,除华北各省市外,江浙两湖及两广云贵的商家也来助兴,天下奇货珍品集于一城,使四方游客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优秀戏曲

三关排宴: 

  此剧原名《忠义节》,又名《忠孝节》,系上党梆子传统剧目。

剧情叙述北宋时期,宋、辽两国交战,辽国军事失利,请求罢兵议和。佘太君奉宋王旨意,于三关重镇设宴与辽国国主萧银宗签订和约。时投降辽国并招为附马的佘太君四子杨延辉归宋。杨延辉迫于慈母严命及对自己叛逆行为的自责,犹豫再三,决计随母南归。萧银宗恼羞于心无奈应允。不料其女桃花公主竟然也要随夫归宋。萧银宗在宋、辽臣僚面前,国主威仪丧尽,遂对桃花公主苛责严拒。桃花公主悲羞交加,绝望自尽。佘太君令 部下将桃花公主白绫裹尸礼葬。杨延辉随母归宋,佘太君义愤填膺痛陈往事,斥其不忠不孝,贻羞杨门。杨延辉自觉无颜苟活人世,饮剑自刎于囚车之前。

此剧系1959年程联考等整理改编,晋东南上党梆子剧团演出,1962年由赵树理改编搬上银幕。 

皮秀英打虎: 

本剧由上党绑子传统剧目《双龙剑》之前部《坐山吵窑》衍变而来。

元朝末年,猎户皮虎之女皮秀英为生计所迫进山寻猎,被军门之子胡公子窥见,欲强抢成婚。正纠缠之际,不料猛虎忽至,胡公子惊慌逃命。恰巧少年吴祯投军路过,见景遂持剑与虎搏斗,怎奈身体有病,力渐不支。危急时刻,皮秀英挺身而出,杀虎救吴脱险。皮秀英持叉扶吴祯回窑将养,二人互生爱慕之意,遂自订情缘。但其父执意不从,言明其与李掌柜早有婚约,不可嫁吴。父女遂发生争执。争执之中,胡公子依凭权势领家丁上门抢亲,翁婿父女痛打来者,而后相偕出走投军。 

雁门关: 

  北宋仁宗年间,辽国兴兵犯境。佘太君奉旨率众位儿媳及杨宗保夫妇,统军于雁门关与辽兵交战。时大破幽州失落辽国,化名王敖招赘于萧银宗之女梨花公主的佘太君之八子杨延广,从阵上佯装战败被俘的宋将呼丕显口中,获悉母亲统军阵前的消息,思母之情愈加强烈。萧萧秋夜,杨延广辗转后帐神思不定欲言又止,后被公主看破,为延广向其道出真实身世,求其成全探母之行。公主念夫妻情意,为延广盗来金令箭,延广出营直奔雁门关而去。雁门关帅堂之中,佘太君母子阔别多年重新相见,涕泪交流百感在心。言谈中,杨延广提出归宋请求,佘太君令其取回敌酋萧银宗首级,方表归宋心迹。延广奉母命星夜返回辽营。时萧银宗重病在身,为防不测,严令任何人都不得入其后帐。杨延广假表孝心,随公主入内侍奉,赵公主煎药离去,刺杀萧银宗,并削下其首级。紧接着在呼丕显的接应下,杨延广带梨花公主及其子小阿哥急忙向雁门关逃去。辽国太子及国舅韩昌知国主萧银宗被刺,遂率大兵围追。杨延广见事态紧急,令呼丕显带萧银宗首级保护公主母子先行,自己单骑断后,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围,为表忠心当场自刎。后杨宗保率军接应呼丕显及梨花公主归宋入关,又击败辽兵大获其胜。 

血箭: 

  《血箭》系上党落子新编历史剧,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齐国却为争夺君权内乱不休。齐襄公被杀后,在莒国避难的齐公子小白,与在鲁国出逃的公子纠兄弟俩争相回国继位。姜小白与扶县公子纠的管仲结下一箭之仇。小白(即齐桓公)继位,一心中兴国家,其恩师鲍叔牙力荐被囚的管仲的雄才大略,释私仇,封其为中大夫。但在出兵伐鲁中,又与管仲发生冲突。为社稷,管仲派女儿随军出征,后女儿为救济桓公挡箭身亡。两支血箭,一泯恩仇,齐桓公自此拜管仲为相。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国富兵强,终成霸业。 

赤叶河: 

  本剧故事发生于1932-1934年间。农民王大富一家与赤叶河众多乡亲受尽了恶霸地主吕承书的剥削压迫。赤叶河边,好色的吕承书看见王大富的儿媳燕燕儿年轻俊美,先是调戏未遂,后趁王大富父子不在家中,将燕燕儿强奸。遭受凌辱的燕燕儿欲向丈夫王禾子泣诉委屈,但王禾子却误认为妻子变心,怒气冲冲离家出走。燕燕儿悲苦难诉,含恨投河自尽。王大富家破人亡。

八路军解放了赤叶河后,在外颠沛流浪的王禾子重新回到家乡。王禾子准备和乡新们一道,搞土改闹翻身。吕承书穷途末路狗急跳墙,月夜竟放火烧山,打冷枪欲置王禾子死地后逃跑,却被王禾子和民众捉获。群情激奋的诉苦会上,王禾子与众乡亲彻底清算了吕承书的罪恶,扬眉吐气翻了身,当家做了主人。

本剧系阮章竞于1945年创作的农村现代戏,积极地配合了当时农民革命斗争的需要。 

灵堂计: 

  北宋时期,统兵镇守洛阳的皇族赵王,荒淫无度残暴成性。时年,其辖地之内的司马庄张勇主夫妇,赴洛阳观看元宵灯会。赵王觑张勇主妇年轻貌美,便欲将其抢掠回府。张勇主妇不遂其意,赵王恼羞成怒,竟将司马庄放火焚烧,使全村村民死于非命。张勇主抱小主人死里逃生,奔赴开封府包公堂前递状申冤。包公接状在手,佯装中风欲返后堂。包夫人惊诧之余不知所措。后包公暗示夫人屏退家院丫环,才向妻出示冤状。包夫人观状义愤填膺,怒斥赵王兽行,让包公为民伸冤。包公言出赵王重兵在握,不便擒拿归案的苦衷,又求其妻与自己同施“假设灵堂,诳宋王圣旨,调赵王入京接管开封”,乘机将其捕获之计。包夫人起始不愿为活着的丈夫披麻戴孝,后被包公为国为民除害伸冤的行动所感召,才应允与夫君共谋此计。为防计策露出 破绽,办事大胆缜密的包公,让其扮演吊唁的文开大臣及宋王,于二堂之内进行了认真的演练。演练成功之后,二人专等擒杀赵王的时刻到来。

该剧历来在上党地区传唱。 

茶瓶计: 

  宋代,户部尚书的儿子单宝童与工部尚书龚孝的女儿龚秀英,经寇准、杨吉风、包文正三位大臣做媒结为秦晋。后单宝童之父因年迈告老还乡,携家小回原郡泗水居住,不幸府弟失火被烧死,单家从此家道衰落。因生计艰难,怕耽延儿子前程,单母命儿子千里迢迢到龚府投新攻读以求仕进。怎奈单宝童之岳母嫌贫爱富,乘其岳父龚孝出京,软硬兼施,困单宝童于马棚之内,并与龚秀英之舅爷商计,立逼单宝童写出退婚文约,若不允从,就对单宝童暗下毒手。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龚秀英的贴身丫环春红,出于同情之摔茶瓶之计,逗引龚秀英追赶,与单宝童见面。此后又机智地支使龚秀英舅爷离开,乘隙赠送银两,放单宝童脱险逃生。 

打金枝: 

该剧是上党皮簧传统剧本。

唐时,唐代宗因郭子仪平定叛乱有功,将其女升平公主许配于郭之三子郭暧为妻。是日适逢郭子仪诞辰,众子媳俱前来拜寿,惟三媳升平公主,依仗皇家权势未至郭府。席间,郭暧形孤影单,受尽众弟兄奚落,羞怒满怀。宴罢归宫,打碎宫灯泄愤,又对公主拳脚相加,斥责怒骂。身为金枝玉叶的公主遭此打骂,悲愤难抑,急进宫向父母代宗、沈后哭诉委屈,请求父皇母后做主严惩郭暧。此时,郭子仪闻讯,不由惶恐至极,急率武士绑子上殿谢罪。代宗见此情景,忙降阶相迎,并以翁亲之礼相待。唐代宗为稳定社稷,非但未加罪郭暧,反而对他加官晋爵,还就此申明了废除小夫妻之间的宫迁法章。对此,升平公主深为不满,而年轻气盛自恃受代宗夫妇宏爱的皇婿郭暧不甘下风,又欲对升平公主动武,但终因岳父母在场而忍怒。后经沈后循循善诱和劝解,郭暧夫妇重新和好,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该剧久演不衰,成为皮簧的代表剧目之一。 

小二黑结婚: 

  此剧系襄武秧歌剧目。1943年秋,由张万一、李森秀根据赵树理同名小说分别改编。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根据地刘家峧村的青年队长、杀敌英雄小二黑,与本村俊美聪慧的姑娘小芹相爱。但因违背了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的父母亲的意志,遭到了各自家长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强烈反对。其时,担任村干部的流氓恶棍金旺,亦凭借手中职权,兴风作浪,罗列罪名,趁火打劫,对小二黑和小芹进行残酷迫害,几乎使这对恋人的爱情夭折。后由抗日民主区政府区长出面支持,经过一番斗争,惩办了流氓恶棍金旺,教育了封建愚昧的落后群众,此时的二诸葛和三仙姑也表示支持儿女的婚事。至此,这对追求婚姻自主、向往美好生活的情侣,终于如愿以偿。 

山村供销员: 

60年代初的太行山区某供销分店。毕业于某省财政学院的女青年金凤,自愿到山村供销社工作,与保守的供销员老张发生了冲突。后来在一次送货路上,金凤与老张谈心,启发老张忆旧社会经商之苦,帮老张逐步树立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态度的赞誉,对分销店支农成绩的感谢与表扬,老张的思想觉悟有了更大提高,与金凤一道不断改变经营方式和经营作风,成为群众喜爱的山村供销员。本剧以“老张推车”的特殊形式赢得了上党观众的赞扬。 

岁时风情

上党阴历节日歌诀 

正月十五二月二, 

三月清明四月八, 

五月端午六月六, 

七月十五八月中秋, 

九月重阳十月十, 

十一月冬至, 

十二月腊八。 

  “岁时,风俗中一事也,达之天下大略皆同”。(光绪《长治县志·风土记》)然而,由于各地社会历史状况不同,自然环境、生产条件以及生活习惯不同,即使同一时节,具体俗尚也是千姿百态。单就上党地区而言,历史上先后流行过的时节就达30个以上。只是随着岁月的冲刷,其中,一部分久已废除,一部分名存实亡,即便如此,名实俱存的还有多半数。 

【立春】 

  古代流传下来的迎春和打春习俗,清代仍然流行。立春日早晨,潞安知府和长治知县亲率僚属,驾着装有核桃、柿饼、大枣等干果的纸春牛,抬着一张供桌,上面陈放猪、羊、饼等供品,敲锣打鼓,到郊外一定地点设祭焚香,举行迎春典礼。礼毕,用棍棒将“春牛”打破,这就是所谓“打春”。“春牛”破毁,干果纷纷落地,任围观群众拾取。当时流行的应节食品有春盘、春饼等。 

  至民国年间,“春牛”、春盘、春饼均消亡,县府只迎春,不打春。但盛行商家出行的风俗。出行,又叫接喜神,是祈祝生意兴隆、财源亨通的一种仪式。立春日早晨,商家纷纷出动。各自抬上供桌,携带一个钱褡,里面装若干制钱,锣鼓喧鸣,到既定地点设祭。祭毕返回,沿途燃放鞭炮,不时抛撒一把制钱,听凭路人轰抢。 

【春节】 

  正月初一日,旧称元旦,民国以来改称春节,俗谓年节。 

  民国时代年节的概念,不仅包括岁首5天,而且往往与元宵节连接起来,境内流传的一首年节令谣说: 

  初一初二下大雪 ,初三初四正拜年。 

  初五送五更,初六不敢动斗升。 

  初七不敢吃黑菜,初八祭命星。 

  初九炙懒汉,初十老耗子娶亲。 

  十一十二挂红灯,十三十四蒸黄糕。 

  十五黑来闹元宵,十六游百病。 

  十七十八黑洞洞。 

  令谣中反映的俗尚,大部分至今流行。大年初一绝早而起,第一件事就是点年火。关于年火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种怪鸟叫九头雉鸡。每到大年初一,就飞出四处觅食。九头雉鸡头部破烂,不断滴血,血滴在哪里,哪里就遭殃。后来,人们发现九头雉鸡十分惧怕火光,于是就用烧柴火的办法防御它飞来。久而久之,形成了烧年火的习俗。直到现在,每逢年节,在一些农村家户里还能看到当院备一捆谷草,初一五更点燃。燃时还要观察年火倒下的方向,把它当作某一方年成好的预兆。 

  点燃年火,就揭开了年节的序幕。紧接着,就开始祭神、燃放鞭炮。 

  过去,年节祭神格外隆重。先祭神后祭祖。室内外四处排设神位,最受恭维的要数全神、观音、财神和天地神。神龛前供5碗供菜和10个面点心,并立几个三角形面枣山。面枣山要供到正月十五才能撤下。专择红公鸡制作供品置于财神牌位跟前。天地神用填满谷子的斗或升设供。斗(升)里的谷子,元宵节后方可倒出,一般用来碾米面过添仓节。令谣中的所谓“初六不敢动斗升,”就是这个意思。其余诸神设供从简。祭祖均设祖先牌位,过去流行排列神主的祖先柜,后来多用祖先堂画幅。初一至初五,每日早晨燃香叩拜,早午以时食供献。初五送祖先。 

  年饭,以改善主食为主。初一的早饭习惯烹制扌绝片汤,午饭则是羊肉馅饺子。主要应节食品,有米面茶、小麻花、馓子、团子等,普遍用来作为初一后几日的早饭。 

  初一拜年的礼节十分讲究。早饭后,各家孩子都要相互串门,给户族长辈分别磕头行礼。受礼的长辈要给小儿施赠压岁钱及干果、糕点等食品。 

  正月里,亲友之间普遍往来拜年,尤以初二、初三、初四三日为最多。初五、十五不拜节。过去,逢立春日也不拜节。传统的节礼是12个面马蹄或21个白玉面馍。正月待客必先设小麻花、团子、点心、柿饼等应时食品作茶点。扯面是最普遍的待客饭食。亲友之间也互向小儿赠送压岁钱。 

  节时有一些禁忌,如:初一,日出前不得清扫;初五前不得倒垃圾等。 

  过年普遍贴春联。春联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门联外,还有许多春条,如床条、火条、树条、院条等。木箱、粮缸等器具张贴“福”字斗方。古代有门首挂桃符、初一向家长敬椒酒的习俗,境内流传到本世纪初。 

【送五更】 

  送五更,又叫送穷。正月初五日绝早,将初一以来积攒的炉灰、垃圾分作五堆倒在大路旁,每堆之上插一炷香,然后放三个纸炮,意味送走贫穷的命运。至此,年节不倒垃圾的禁忌也告解除。 

【人日】 

  人日在正月初七日,民国前流行。 

  这一天,妇女以彩胜相赠送。彩胜,又叫人胜,是用彩纸或彩色绸绢剪成的人形装饰品,可以戴在发鬓上。 

【祭星】 

  祭星有三次,分别在正月初八、十八和二十八日进行。按迷信观念,人人皆有本命星。因此,祭星的意义在于消灾免祸。这项祭祀只能由妇女举行,“男不祭星”。祭祀时设一张“九耀星君”的神主牌位,叫做“祭星码子”。上面填写居户的地址、门牌及姓名,望北而祭。所用供品是炒米,以酒盅扣放在碟子上,每次用12盅。实际上,普遍只在初八祭一次,共用36盅炒米。所以,年节令谣说,“初八祭命星,不用请医生”。 

  “灸懒汉”与“老鼠娶媳妇”这一古老的民俗,在潞城普遍流行,60岁以上的长者坐在一块边喝茶、抽烟,边谈论村上今年谁劳动好、谁最懒,你一言他一语对30岁以下的年轻人议论一番,最后定出最懒的人,这个懒人就是灸懒汉的首选人。如果本人和家长都同意,正月初九之夜就灸他,若本人和家长有一方不同意,就另找替身“懒汉”。长者要对“懒汉”教导一番,鼓励他今后好好劳动。正月初九夜,“懒汉”的扮演都是头戴破草帽,身穿破皮袄,手执破粪杈,屁股上绑几条烧着的艾叶绳,脖子上套着布圆圈,圈上拴几个大小不等的铃,并拴一条细麻绳,由耍“懒汉”的人拉着,在喧闹的锣鼓声中沿村转游。耍懒汉的人边走边喊:“快来瞧懒汉!”喊着又拉几下绳子,拉得铃叮叮地响。来看的人,如果与懒汉是同辈,就要和“懒汉”戏耍。有的给懒汉脸上抹锅底黑,有的抹白粉,还有的轻轻揍懒汉几下,问他“敢不敢懒了!”懒汉在人群中跳来跳去,出着洋相说:“我以后再不敢懒啦!一定要好好劳动。” 

【元宵节】 

  元宵节,旧称上元。应时饭食是吃黄糕。年节令谣所说的“十三、十四蒸黄糕”,正是为元宵节准备节食。同时,以糕面制成花样食品祭神。天地神前供7个糕面谷穗,其它神位前供糕葫芦。至于吃元宵,旧时民间并不普遍。 

  十五前后三日闹元宵。传统娱乐活动,主要有花灯、社火、八音赛、烟火等。上世纪50年代元宵节,花灯普遍点蜡烛,形形色色,争奇斗艳。精巧的跑马灯引人入胜,鳌山灯前观者如堵。一队接一队的社火:狮子舞、龙灯舞、大头娃娃、二鬼扳跌、高跷、旱船、扛桩、车桩、竹马、腰鼓、秧歌、小椅子、忽闪杆、猴美人降香,等等,踏着“锵锵,跻锵锵”的锣鼓节拍,在人群中缓缓行进。鞭炮山响,起火花锅此起彼落。街道两旁隔断砌造的人火,“五宫”喷吐着蓝色火苗。据说在人型火上烤过的面枣吃上不肚疼,所以,时而看到老太太将面枣在火上燎烤。英雄台广场和体育场曾经是放焰火的主要场地。十字街历来是闹元宵的中心,每逢元宵之夜,总是人山人海,难以走动。进入60年代,社火中的某些传统项目,如腰鼓、竹马等相继淘汰,汽车装饰的各种彩车占了主要地位。花灯由于普遍采用各式激光、射灯映照,花样翻新,绚丽多彩,富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节日期间,农村盛行荡秋千的娱乐活动。初五一过,各村就搭起高达丈余的秋千架。最常见的是框式摆荡秋千。男女青少年围聚在秋千架下轮换打秋。年轻人竭尽全力荡动秋千,腾越俯冲、激起一阵阵欢声笑语。在秋千架上特意装饰的松枝柏叶映衬下,显示出春天的气息。有些村子还搭设别具一格的车链秋和八挂秋。长治一带农村,元宵节时,人们喜欢将狮子摆卧在自家的炕上,并让孩子骑上,以示吉祥如意,全家安泰。 

  明、清时代,当地曾流行制面蚕祀蚕姑的风俗,清末消亡。 

【填仓】 

  填仓节原在正月二十日,清代晚期改为正月二十五日,今仍在二十五日。 

  添仓是农家祈祝丰年的节日。是日,水缸要满,煤池要足,并以半谷米面制成“灯盏”、“布袋”、“粮斗”等花样面食进行祭祀。“灯盏”制12个,象征12个月,蒸时插柴棒区别。蒸至将熟掀看,哪一个“灯盏”有水,即以为所示月份雨水多。夜晚“灯盏”里各添少许食油,置棉捻点燃,分别供于水缸、煤池、门楣、窗台等12处。水缸设供的“灯盏”放于碗内漂浮上面,认为灯头偏向一方是好年景。“布袋”置于储粮器具上,“粮斗”供于天地神前。 

  过去,填仓节标志着正月改善饮食的结束。令谣云: 

  二十五,过填仓。 

  过罢添仓没指望。 

  端上大碗吃干饭。 

  是日月黑之夜,盛行玩赏铁花的娱乐。 

【中和节】 

  此节在二月初一。清末,这一天有出谷的习俗。即用青布剪制小口袋,装入百谷果实,互相赠送。民国时,此节已消亡。 

【二月二】 

  旧称引龙,俗谓龙抬头。民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冰塌河消水长流。”北境至今流行吃野菜饺子的习俗,据说是要把“五毒”包进去吃掉。此日农家制炒米和面猪头祭土地,清代流行给已出嫁的闺女赠送小米煎饼。襄垣旧俗,初一到初三,妇女不可动用针线;用草木灰围撒庭院四周,曰“围墙”;当晚用面捏灯盏,到外点燃;饮食特定为:初一浇(煎饼),初二包(包饺子或蒸包子),初三吃顿油炸糕(油糕),以示“挑龙头”、“吃龙胆”、“龙翻身”。 

【花朝】 

  花朝,又叫百花生日,民国前流行,在二月十二日。此节属于士大夫宴游的节日。 

【春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在立春后第五个戌日。乡间村社举办祭祀土地的活动,城内青年男女也纷纷出城参加这项活动。应时食品有社酒和社糕。 

【三月三】 

  “三月三”由古上已节演变而来。清代境内尚流行,属于城中士大夫郊外游春,祓不祥的节日。 

【惊蛰】 

  是日,新有丧事的人家举行墓祭,清明不再墓祭。 

【寒食】 

  寒食节早在三国时就废除了。“寒食”立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的。在冬至后105日,即清明前二日。原定禁火一月,以冷食进餐,故名“寒食”。长时间冷餐,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很多人难以忍受。因此,汉时并州刺史周举下令减为三日。到了三国时代,占据北方的魏主曹操认为,“太原、上党、西河皆寒 ,不堪断火,”(乾隆《潞安府志·风俗》)干脆把寒食彻底取消了。从此,当地的寒食节实际上就与清明并行了。 

【清明】 

  清明为第一个鬼节。至今盛行。是日,家户进行墓祭,俗谓烧纸,自大早至傍午,上坟烧纸的人三五成群,络绎不绝。人们随带着纸锞、纸缎、供品及铁锨之类的工具,至坟地,先铲除坟头杂草,叫扫墓;然后添土、谓覆墓;覆墓后在坟头压一块黄裱纸(今用一般黄纸代替),接着烧纸。先祭后土、前脉,焚化神锞;再焚化三代鬼锞,最后祭近祖。墓前燃香设供,滴酒,焚化纸缎、纸锞,揖礼叩头。祭毕,席地而坐,略进冷餐。许多人家还在坟地举行野餐。 

  是日,最突出的应时食品是凉粉。中午家户往往制烙饼、馅饼馒头或白玉面馍,与凉粉配食。同时,这些食品也作为墓祭的供献。清明吃凉菜是上党特有的习俗,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原本是和寒食节联系在一起的,吃凉菜的习俗却长久地流传了下来。 

  清明前后,风和日丽,流行放风筝的娱乐。风筝形状多姿多彩,最常见的是“八角”和长尾巴“蝌蚪”,也有不少制作较复杂的风筝,如“七星”、“蜈蚣”、“蝴蝶”、“老鹰”等。潞城还流行幼儿和儿童佩戴清明练,这是一种工艺装饰品,系在腋窝和后背衣服上,象征着儿童是人生的春天,春光明媚,五彩斑斓。 

【谷雨】 

  旧时,谷雨日有划蝎符祛五毒的习俗。所谓划蝎符,就是剪一条黄裱纸,上边先划一道符,写四句符咒:“谷雨三月中,老君下天宫。天师神剑扎,五毒化灰尘”。下面画一只蝎子图形,一把剑插在蝎子身上。至谷雨时晨,用朱砂点出蝎子眼睛,涂抹剑刃,然后贴在床头墙壁。人们幻想用这种办法避免五毒为害。 

【浴佛】 

  浴佛节在四月初八日。传说这一天为释迦牟尼生日,诸寺以香汤浴佛,故名浴佛节。 

  清代,境内浴佛节相当隆重,僧寺普遍举办盛大香火会。民国时继续流行,后基本消亡。 

【端午节】 

  端午在五月初五日。五月初一称小端午。主要习俗是祭瘟神,祛邪恶。门环插艾条,小儿手腕、脚腕带百索,五官及粪门涂抹雄黄酒,女孩戴香荷包。 

  应节食品主要是蒸米和黍米棕子。早饭,普遍吃冷蒸米。邻舍、亲友之间,以粽子为节礼,相互赠送。 

  端午除了吃棕子,还要避五毒,驱邪恶。 

  端午包粽子全国皆然。由于端午节正值春夏之交,蚊蝇虫毒萌生繁殖,所以上党地区又有避五毒、驱邪恶之俗———门上插艾条,手脚戴五色丝线,小孩手脚心、五官抹雄黄,女孩挂香荷包,农村还在墙根、炕角撒木灰。长治城内因此而有瘟神庙会,至今犹存。这是上党地区特有的习俗。长治地区还有两条与端午节有关的谚语,一条是“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意思是五月初一到初五,这五天中必定有雨,如果五日内无雨,那是稀罕了。另一条是“吃了端五粽,才把棉衣送”,意思是说一过端五,就到了夏天,不会再穿棉衣了。 

【夏至】 

  数伏即古代的伏日,在初伏第一天。 

  至今流行饮用伏水避暑的风俗。伏水是一种家户自制的饮料。数伏这一天,从井中拔取凉水,加红糖、生姜、山楂片等佐料,经烈日暴晒而成。 

【六月六】 

  此节,有专制北瓜臊子咸面条打牙祭的俗尚,至今流行。 

  古代六月六是曝衣节,要晒衣防蠹。清代,放牧之家还要在牧场进行祭祀。沁源把此日称为“牛羊日”,此日牧工多以精食精料饲喂牲畜,主人以酒犒劳牧工。黎城把此日叫做“羊神节”,当地人传说这天是羊神生日,羊主要请羊工吃好饭,羊工给原主牧放或另找别主,要在这天定下来。壶关也将这天叫作“羊神节”,养羊之家都要在这天献头刀肉进行祭祀。该县此日至今还流行专制碱面条打牙祭的俗尚。 

【七夕】 

  七夕在七月初七日。古代,妇女于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叫作乞巧。黎城一带流传《迎巧歌》:“七,七,七月七,我给巧奶奶送饭吃。上东坡,把西瞧,瞧见巧娘娘来送巧。半路上碰见他老爹,叫我给他做对老暖靴,半路上碰见他奶奶,叫我和面快擀开。(进门时唱)门神爷,你闪开,我把巧娘娘请进来,门神爷,别挡驾,请我巧娘娘来坐下。”同时还有《乞巧词》:“七,七,七夕忙,乞求织女和牛郎,眼望冰王庄,两手插金香,爷爷奶奶都安康。焚金香,上天堂,冰王庄,请爹娘,请我娘娘吃碗五豆汤,一杯清茶,两碟果品样。一学营生打头行,二学擀面滚好汤,三学纺花织好布,四学剪裁缝衣裳,五学剜花剪好样。”此外,上党地区的女孩子,这一天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网疏密状况,越密乞巧越多。同时还流传有夜深人静,躺在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的说法。 

【七月十五】 

即中元节———一年之中的第二个鬼节,至今流行。此乃为祖先送“寒衣”的日子。即给祖先送钱粮衣物。“寒衣”是用彩纸剪成的衣、裙状纸衣,用白面蒸成面人,用彩纸剪成锞子、衣服,先在祖先牌位前祭奠,然后将纸锞、纸衣带到村口路边,面对祖坟叩头、焚化。潞城除上坟祭奠外,还有在夜晚放河灯、抡火蛋、甩响鞭的习俗。壶关一带还有祭谷、祭马的习俗。农家制面羊到谷田设祭,祈求丰收叫祭谷。养骡马户制面鸡一对、面羊一只于骡马棚设供祭马神,并给马专做精饲料吃,谚云:“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吃饱饭。” 

【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是日晚流行拜月风俗:于户外设香案,陈放月饼、果子、葡萄、新枣等五种时食,望月祭祀。这项祭祀只能由男子进行。民谚云:“男不祭星,女不望月”。应节食品还有毛豆等。 

  中秋节前后,亲友之间以月饼为节礼相赠送。 

  八月十六,在长治市内是女婿到岳家的日子。《潞安府志》载:“是日招婿饮,余与海内同。”这一日,女婿在岳家可以尽享盛情招待,融进了亲情与夫妻的恩爱。 

  当地还有一个有关中秋节的传说。相传元朝末年,蒙古族为了强化统治权利,曾在中原地区每十户设一名蒙古人管理汉人。明初刘伯温为了推翻蒙古人这种统治,曾在月饼中夹字条联络汉人,驱赶蒙古人,名曰“八月十五杀家达”。 

【秋社】 

  秋社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戌日,是秋天祭祀土地的节日,而且比春社还隆重。现已消亡。 

【重阳】 

  重阳节在九月初九,有相互赠送黄糕的习俗。 

  是日,境内古来有塔垴山圣母庙会。民国时,庙会仍旧盛大。城内居民多登塔垴山赶会,进香还愿并赏菊。 

【下元】 

  下元在十月初一日,又称“寒衣节”,是一年中的第三个鬼节。清代,此节有祭祀祖先的习俗。这一天要上坟祭祖送寒衣。按照乡俗,这天还属“无忌日”,可办移坟、合葬、砍伐、修缮等事。此时,秋收打场结束,农家休息一日,叫作“闭场门”。 

【十月十】 

  此节流行食黄糕的习俗,取步步登高之吉。此节系由重阳节演变而来。过去,还有以糕面制三牲(鱼、鸡、猪)祭财神的习俗,商家尤其看重。长治县这天主要是祭财神,食包菜和包红豆的油炸糕,互相赠送,取步步登高之意;同时庆丰收,以示来年收成更高。 

【冬至】 

  冬至日,吃羊肉饺子。民谚云:“冬至饺子夏至面”,与古代风俗有关。我国古代,冬至是一个大节,仅次于年节,号称“亚岁”。清代,境内还十分注重冬至节。民国以来,当作一般时节。潞城冬至这天,过去有“打冬至”的习俗,一村人朝着另一个村子喊骂,直至两村对骂、对打,闹得不可开交。此俗今已绝迹。 

【咬灾节】 

  腊月初一。这是沁县一带特有的习俗,泼水冻豆并炒食之,炒豆香脆可口。乡俗讲究初一早起,不语,食炒豆咬灾,称“咬灾节”。 

【五豆】 

  五豆在腊月初五日,因有应时饭食五豆粥而得名。五豆粥,是以小米和红豆、黄豆、绿豆、豇豆、豌豆等五种豆制成的粥饭。至今流行的应时饭食是红豆粥。 

【腊八】 

  腊月初八日,至今流行应时饭食是玉面拨子。农村普遍以蒸米为早饭。据旧志所载,清代境内流行的腊八粥,是用肉汁煮江米,再加入大枣、栗子、榛子、杏仁等干果制成。襄垣县除全家食用腊八粥外,还要喂家畜、家禽,并撒于树枝、屋顶,供野鸟食。讲究“腊八粥,鸡猪野鸟都要吃”。 

【祭灶】 

  腊月二十三夜,家户均以麦牙糖祭灶,燃放鞭炮送灶神。临近祭灶日,卖祭灶糖的小商贩遍布街头。 

  同时,流行食炒玉米的习俗。民谚云:“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溜倒”。人们喜欢将玉米用麦牙糖粘结起来,冷冻成大块,吃来酥脆香甜。 

  按传统观念,人们把祭灶日当作新年的前奏。童谣云: 

  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 

  再过五六天,新年就来到。 

  摆马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响炮; 

  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起了穿天高。 

  于是,家家户户开始忙忙碌碌,迎接年会。令谣云: 

  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蒸团子; 

  二十六,割下肉; 

  二十七,擦锡器; 

  二十八,沤邋遢; 

  二十九,洗脚手; 

  三十日,门神对子贴挂起。 

  除“擦锡器”早已废除外,其余习俗还基本留存。黎城县则为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除日】 

  农历年最后一日,除旧布新,迎接新年的气氛更加热烈。春联一贴,街院一扫,千家万户焕然一新。家家紧张地备办饮食和供献,炸油食,剁饺子馅。家家户户,油香扑鼻;剁案声,鞭炮声,远近相闻。傍晚,纷纷迎神、接祖先。 

  年夜守岁与各地大同小异,只是无应时饭食。 

  民谚所谓“腊月三十日赶乱捶”,是说年终婚嫁无忌讳,办喜事的人家分外多。 

名优特产

潞州区潞酒、长治堆花、腊驴肉、酥火烧、团子、鸳鸯拔子、三合面、凉粉、棋子面、丸子汤、和子饭、麻花、麻糖、水煎包、扒鸡
上党区潞麻、荫城铁器、中国草墙纸、火烧、腊肉、凉粉、长治扫帚、猪汤泼火烧
襄垣县黑酱、挂面、西港豆腐、米醋、荤汤素饺、拉面
武乡县大黄梨、酥梨、山药蛋、陶瓷、枣糕、干饼、代州香小米、擦蝌蚪
黎城县大青羊、黎城三宝(核桃、柿饼、枣)、党参、三角火烧、水煎包、黎侯虎、剪纸
平顺县甘泉白洒、党参、花椒(大红袍)、核桃、八股油条
壶关县紫团参、辛寨老陈醋、清流瓷器、大安梨、羊汤、晋庄谷
长子县潞麻、青椒、铜乐器、炒饼、猪头肉、粉条、豆火烧
屯留区陈姚二岭小米、罗庄大葱、五里庄丝、织挂毯、山药蛋、草灰煎饼、大叶茶、老军庄牛肉、油炸糕
沁源县蘑菇、金针(黄花菜)、蕨菜、木耳、法中黄梨、核桃、黄芩、柴胡、连翘、南瓜、山药蛋、烤饹饹
沁县沁县“三宝”(鸡蛋、瓜子、沁州黄)、干馍、豆瓣酱、刀拨面、荞面、莜面、软米糕

二、长治城市简介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平均海拔1000米,地处太行山之巅,有“与天为党”之说,史称“上党”,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在这里留下“上党从来天下脊”的美丽诗篇。长治市地处北纬35°49'—37°07',东经111°59'—113°44'。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市交界。东西长150千米,南北宽140千米,总面积为1395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8.90%。2018年11月行政区划调整后,市辖区面积2631.3平方千米。

【地质地貌】长治市域主要由长治盆地及其周边山区两种地貌单元组成。武乡—襄垣—潞城—壶关以东的中山区,主要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襄垣—长子县之间的长治盆地,主要为新生界松散堆积的红土、黄土分布区;武乡—沁县—屯留—长子一线以西的低中山区,主要为上古生界碎屑岩地层分布区;太古界变质岩、中元古界长城系石英砂岩及石炭系铁铝岩仅零星分布。地层出露总厚度约11500米。

长治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南缘,从全市整体地貌看,山峦起伏、地形复杂,总体呈盆地状。最高点为沁源县太岳山主峰之一,海拔2541米,最低点为平顺县浊漳河出境处,海拔标高380米,最大切割深度为2161米。长治市地貌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盆地、河谷4种类型。

三、山西习俗的相关文章分享

(一)、阳泉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长治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实大家都很好奇各个省份当地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特色,小编整理了阳泉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供大家参考,希望有所帮助。一、阳泉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油灯“黄河阵”油灯“黄河阵”流行于郊区杨家沟、三泉一带,以荫营镇林里村最为著名...查看更多

(二)、大同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长治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实大家都很好奇各个省份当地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特色,小编整理了大同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供大家参考,希望有所帮助。一、大同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民俗生旺火: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查看更多

(三)、太原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长治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实大家都很好奇各个省份当地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特色,小编整理了太原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供大家参考,希望有所帮助。一、太原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太原锣鼓是一种汉族传统锣鼓音乐,主要的流行地区是山西太原和晋中一带,于2008...查看更多

(四)、山西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长治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实大家都很好奇各个省份当地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特色,小编整理了山西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供大家参考,希望有所帮助。一、山西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戏曲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