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询网 > 节日习俗 > 正文

淮北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更新时间:高考查询网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实大家都很好奇各个省份当地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特色,小编整理了淮北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供大家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淮北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一、淮北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

【淮北相山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古相山庙会。古时,每春秋两季,淮北市境内地方官员都要到相山显通寺举行祭礼,祈求神灵保佑平安,降福于民。而周边民众则于农历三月十八日左右来此庙敬献香火。建国后,庙会曾经改成物资交流大会,高峰时可有十余省市、数十万客商和群众赶会。近年来,赶庙会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休闲、踏青的传统文化活动。

【淮北音乐舞蹈】淮北市民间音乐舞蹈源远流长,门类繁多。由于风土、语言等原因,虽长期相互各有渗透,但仍保持着一定的区域性特色。

唢呐:俗称喇叭。淮北市唢呐艺人多分布在市郊农村,他们自由组班,每班五至七人不等,为民间婚丧嫁娶、节日欢娱时所聘用。演奏的曲牌因环境场合而异,一般办喜事常用“凡字四调”、“叫句子”、“柳金”等曲牌,并有大、小把攥子模仿地方戏曲、曲艺吹奏。

腰鼓:淮北腰鼓气氛隆重、热烈、节奏性较强。一般以多支腰鼓组成腰鼓队演奏,边击边舞或配以节奏强而有力的词曲伴唱,或在短暂的停顿用夹以简捷雄壮的口号渲染气氛。腰鼓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较为流行,以后日渐冷落,1978年以来,市区部分中小学又恢复了这一活动,多用于重大节日游行队列。

狮子舞:淮北狮子头是用纸制成型,狮子身为布毛合制的狮皮。由二人合演,相互协调配合,模拟狮子的各种动作,如:抖毛、舔毛、搔痒、打滚及加有艺术色彩的各种表演。引狮者一人,执彩球戏狮。它流行于市郊农村, 分厂矿俱乐部也开展此项活动。

龙灯:淮北龙灯的龙身是用竹木扎成骨架,一般七至九节,龙头造型生动、雄伟,口、须、角、目栩栩如生,“龙衣”(龙皮)用布绘以龙甲,头尾各节有一木棍支撑龙身。表演时每人各执一节,前有一人引珠、龙头抢珠、龙身各节及尾随龙头的活动而舞动向前。本以欢快的唢呐锣鼓伴奏。活动时,龙灯多与狮子、竹马、旱船等配合。

竹马:淮北竹马是用竹篾扎成马身骨架,蒙以纱布,外贴马毛(用彩纸剪成),马头可活动,马脖子及演员脚上均系铜铃。表演时,马身系于演员腰间,随着音乐和锣鼓节奏,用手操纵马头表演。

旱船:淮北旱船的船身是用竹子和布结合扎成。表演时,船身生活系于女舞者腰间,前进时作行船状,另有一老船翁在旁撑船。

大头舞:淮北大头舞是用马粪纸糊成一特大的人头造型,可根据需要或爱好塑成各种人物形象。如笑娃娃、老头、老妇、工人、农民等。表演时戴在演员头上,以造成与身体比例极不谐调的形象来产生艺术效果。1978年以来,大头舞常出现于重大节日游行队伍。市一些幼儿园、小学也开展大头舞活动。

高跷:淮北高跷为演员腿上各绑一高跷进行表演的一种形式。高跷腿是在一根木棍上部安有脚踏板而成,根据踏高跷人的技术精劣而定高低。高跷演员各抢一戏剧人物,可演一段戏曲插白或一折戏;或表演扑蹀、丢叉等舞蹈动作。相山区任圩乡农村较为流行。

【淮北民间美术】风行在淮北市的民间美术有剪纸、泥塑、扎花、刺绣等。风格朴实,多取吉祥、喜庆题材,内容有龙凤、鲤鱼、公鸡、麒麟、花鸟、山水、人物及各种装饰花纹图案等。

1973年10月,淮北市工艺美术厂研究创制了煤炭画。此种画以煤炭为原料,突出了淮北煤城的特色。煤炭画立体感强,形象逼真,大方典雅,被称为“立体的中国画”,适宜于宾馆、客厅装饰之用。市工艺美术厂制作的煤炭画曾参加过广交会和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还出口至美国、日本、西德、朝鲜、英国、越南等国家。有八幅大型作品在中国煤炭工业部外事局和迎宾馆陈列。

【淮北地方戏曲】淮北市是一个新建的矿区城市,因为人员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所以各种艺术形式的演出均有他们的观众。但这一地区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戏曲当推淮北梆子戏、泗洲戏和花鼓戏。

淮北梆子戏:淮北绑子戏源于河南豫剧豫东沙河调。由于豫东与淮北毗邻,长期的艺术交流,使豫东沙河调逐渐吸收了淮北民歌和民间小调的有益成份而演变成今天的淮北梆子戏。淮北梆子戏的唱腔具有高昂、粗犷、奔放、感染力强的特点,有二百多种曲牌。演唱分大本腔与二本腔(二本腔即假嗓),在伴奏乐器上除弦乐和鼓板之外,另加枣木梆相击作声,藉以增强声调之节奏。在艺术表演程式上受京剧的影响较大,但仍具有地区特色。淮北市梆剧团,淮北市的厂矿、郊区、农村剧团在演出剧目时绝大多数是演唱淮北梆子戏。

泗洲戏:淮北泗洲戏原称“拉魂腔”,是淮北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苏北及鲁南等地区,约有200多年历史。据传,与江苏、山东的柳琴戏同出一源。泗州戏是由民间说唱发展起来的比较典型的板腔体唱腔剧种。其唱腔南、北方风格交融,婉约与豪放并蓄,在一定基调的旋律基础上,演员可根据剧情的需要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灵活掌握曲调节奏的快慢、急缓和强弱高低,自由运用各种花腔调门,尽情发挥各自的特长,艺人把这称为 “弦包音”(即丝弦伴奏必须跟着唱腔走),也叫“怡心调”(根据剧情自由变换腔调),尤其是女声唱腔,尾音翻高八度,委婉尽致、动人心魄,被群众誉为有拉魂的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称。早期的泗州戏形式比较简单,它从一人敲板演唱,一人柳叶琴伴奏,逐渐发展到小戏班。泗州戏的艺术表演以“压花场”为基础,分“单压”和“双压”两种,具有明快爽朗、粗犷有力的鲜明特色。解放后,泗州戏在声腔艺术、表演艺术和剧目的创作、整理工作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除挖掘整理了《吕蒙正赶斋》、《樊梨花》、《小南堂》、《吵年》等传统剧目外,还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现代剧目,如《结婚之前》、《两面红旗》、《摔猪盆》、《喝面叶》等。

淮北花鼓戏:淮北市郊农村的集镇一直有花鼓戏小班社演出。这种班社五至十人,多以家族、家庭成员、师承关系组成。他们农忙种田,农闲演出。一般不搭台子,围个地摊就可演出。淮北花鼓戏音调委婉,带有拖腔。不用弦乐,只用鼓板。生角穿件大褂,带上髯口,也简易化妆。旦角头上扎个彩球,腰间系上彩裙,自我表白角色。唱腔虽然曲调比较单调,但因吸收了淮北的民间小调,劳动号子、农谚、歇后语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因而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淮北民间文艺】淮北市民间文学协会曾经搜集、整理、编纂了《淮北民间故事集》基本上将淮北地区长期广泛流传的故事整理了出来。从1987年到1992年之间,民间文学协会还搜集了当地民谚民谣二千余条,归纳为政治、气象、气候、农业等二十余项。在楹联的搜集、整理、创作中,魏启鹏受中国楹联学会委托,与人合作编注罧《中国名胜楹联·安徽分册》。上述情况,分别详述如下:

【淮北民间故事】

1、吴乐森编写的《陈毅让车》、《邓政委喂马》,这类民间故事属于人物范畴的民间文学。主要是通过对伟人平凡小事的描述,来歌颂伟人的高尚品德。

2、属于地域范畴的民间文学有:武时良编写的《烈山的传说》,吴广彪编写的《朔里与东方朔》,这类故事多长期广泛地流传在民间,主要是探索某地某所的由来,某地与某历史人物的关系等。

3、属于民俗范畴的民间文学有:傅立泉编写的《烧纸钱的由来》、高文畴编写的《清明节与介子推》等。

【淮北民谚民谣】

1、淮北属于气象方面的民谚很多,对天气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长虫过道,大雨就到”,“月亮戴斗笠有风,月亮烤火有雨。”“雨后西南风,没有三天空”“老头活了八十八,没见东南雨来发”“晚霞行千里,早霞雨倾盆”等。

2、淮北属于气候方面的农谚有:“热在伏中,冷在三九”“三九四九中心腊,冻死河里连毛鸭”“处暑去暑天不热,寒露添寒穿棉衣”等。

3、淮北属于农业的谚语有:“九尽花不开,水果压满街”“头伏萝卜二伏葱,三伏里边种白菜”“立秋三天遍地红,寒露两旁看早麦”“枣树发芽种棉花,过了谷雨点西瓜”“六月六,打棉头,七月十五拾早花”等等。

4、淮北属于地理环境的有“大风刮倒万丈碑,石碑滚了三个省”这是指建国前,相山属安徽、江苏、河南三省交界处。另外,还有属于政治、文化、风俗、传说等方面的民谣。

【淮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流行于安徽北部和皖豫苏鲁交界地区,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砀山、萧县、开封、邳县),中路(宿县、灵璧、泗洪、涡阳、蒙城、阜阳)和南路(蚌埠、淮南、寿县)。

淮北花鼓戏的原始形式是民间的小型歌舞。劳动人民在农闲季节里籍以自娱,有时在进行这些民间小唱时,伴以舞姿。这些舞姿都是根据民歌的内容,模仿生产生活上的动作编成。后来,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间杂技,如“四门八叉”、“顶人”等,使舞蹈加强了动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时编唱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如西厢段三国段等,并渐渐由唱短段到唱长段,从一人单唱到两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后来,又经过花古戏人的长期实践,在内容上改变了唱本故事,开始演唱连台本戏,演员也随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艺术逐步提高,到解放后,达到了丰富多彩,日益完美的地步。

淮北花鼓戏的剧目分大戏小戏两种,传统剧目有《王小赶脚》、《四宝珠》、《花园会》等一百七十多个。内容多反应当时人民的生活、劳动、习惯、性格,用当地群众的纯朴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淮北花鼓戏唱腔大体上分两大类,一类是用于“八句子”和单出戏的专用调,如“货郎段”“西厢段”“黑驴段”等,旋律抒情优美,上下句对称整齐,组织较严谨;另一类是用于正本戏的板调,如“平板”、“寒板”等。叙述性强,变灵活,富于表现力。

淮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是有独特风格的,无论是身段、动作、眼神等,都有自己特有的一套,它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淮北劳动人民的豪放、热情强悍的性格特,得粗犷、奔放而又朴实、诙谐。新整理的传统剧目《摸花轿》已拍成电影,受到观众的好评。

2007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淮北花鼓戏和淮北大鼓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北琴书】淮北琴书是地方曲艺的大曲种之一,它源远流长,积累丰富,旋律优美,板式繁丽,而且曲腔对文学载力强。既能说唱传奇大书,又能咏唱抒怀寄情的曲段。它是以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流行为苏西、豫东、皖北、鲁西南一带。据老艺人说:在没有洋琴伴奏的情况下,称“丝弦”,盲人演唱此曲种,群众称“瞎腔”,一人拉坠胡,足蹬脚踏板,口唱曲调,称“三张嘴”。师傅传授此艺术,徒弟必须先学“三张嘴”,才能学段子,学大部书。后来,有了洋琴,唱丝弦加上洋琴伴奏,叫唱 “洋琴”的,再后来,唱洋琴学会说大部书,才有“琴书”之称。唱琴书的“三张嘴”是敲琴、打板、唱曲。淮北琴书,历史悠久,确切年代,无法考证。

淮北琴书的音乐曲牌有《大八板》、《小五板》、《垛子板》、《慢板》、《快板》、《喜调子》、《哀调子》等曲牌。琴书开场前,先合奏一段曲牌《大八板》,群众称为“打闹台”,艺人称“拉拉场”(把观众吸引过来听书),优美、动听、欢快的音乐把观众吸引过来以后,即开始演唱小段,然后“开正本”(唱大部书)。淮北琴书在演唱小段之前,还有一段和观众交流的语言和唱段,以表现艺人谦虚和蔼的态度。

淮北琴书演出流传曲目多以人文戏为主,地方群众称其为“鞋筐子戏”。由于琴书历史悠久,加上老艺人不断创新,在演唱中也逐步出现了一些武戏。淮北琴书的曲牌《八大板》曲调鲜明,高低起伏,变化无穷,特别是坠胡伴奏,充分显示出它的特点。

戏曲艺术

淮北梆子戏

淮北梆子戏,原名沙河调或沙河梆子。当地人俗称“高梆”。淮北梆子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与河南梆子、上党梆子、蒲州梆子、莱芜梆子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淮北绑子戏源于河南豫剧豫东沙河调。主要流行在皖北、豫东和苏北的一些地区。鼎盛时几乎县县都有专业剧团。成立较早而影响较大的剧团,主要有抗战时期的翻身剧团、拂晓剧团等。由于豫东与淮北毗邻,长期的艺术交流,使豫东沙河调逐渐吸收了淮北民歌和民间小调的有益成份而演变成今天的淮北梆子戏。淮北梆子戏的唱腔具有高昂、粗犷、奔放、感染力强的特点,有二百多种曲牌。演唱分大本腔与二本腔(二本腔即假嗓),在伴奏乐器上除弦乐和鼓板之外,另加枣木梆相击作声,藉以增强声调之节奏。在艺术表演程式上受京剧的影响较大,但仍具有地区特色。淮北市梆剧团,淮北市的厂矿、郊区、农村剧团在演出剧目时绝大多数是演唱淮北梆子戏。

泗州戏

泗州戏原称“拉魂腔”,源于苏北鲁南地区,传入淮北,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建国前基本上是由民间小班社在农村演出。这种班社多以家族、家庭成员、师承关系组成。建国后才逐步进入城市登上舞台。泗洲戏的唱腔具有加快、爽朗、委婉的特色。在农村中流传有这样的歌谣:“拉魂腔,拉魂腔,不怕你不来,就怕我不唱。”由于它的唱腔优美动人,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淮北地区人民的喜爱。又因为泗洲戏的老一辈艺人多数生长在泗县一带,所以这一剧种在语言运用上又具有泗县一带语言粗犷、幽默的特色。  泗洲戏的剧目:传统大戏约有80多出;传统小戏和折子戏约有60个左右。除此,还有二百个“篇子”。优秀的生活小戏如《拾棉花》、《走娘家》、《借水瓢》、《钓水鸡》、《野姑娘》等,都是根据这些“篇子”整理改编出来的。建国以来,除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现代剧目,如《结婚之前》、《两面红旗》、《摔猪盆》等外,还整理改编了一批受到群众欢迎的传统剧目,如《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拾棉花》、《走娘家》、《打千棒》等;这也是有代表性的剧目。

淮北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2007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淮北花鼓戏和淮北大鼓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北琴书

淮北琴书是地方曲艺的大曲种之一,它源远流长,积累丰富,旋律优美,板式繁丽,而且曲腔对文学载力强。既能说唱传奇大书,又能咏唱抒怀寄情的曲段。它是以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流行为苏西、豫东、皖北、鲁西南一带。

淮北琴书的音乐曲牌有《大八板》、《小五板》、《垛子板》、《慢板》、《快板》、《喜调子》、《哀调子》等曲牌。琴书开场前,先合奏一段曲牌《大八板》,群众称为“打闹台”,艺人称“拉拉场”(把观众吸引过来听书),优美、动听、欢快的音乐把观众吸引过来以后,即开始演唱小段,然后“开正本”(唱大部书)。淮北琴书在演唱小段之前,还有一段和观众交流的语言和唱段,以表现艺人谦虚和蔼的态度。

淮北琴书演出流传曲目多以人文戏为主,地方群众称其为“鞋筐子戏”。由于琴书历史悠久,加上老艺人不断创新,在演唱中也逐步出现了一些武戏。淮北琴书的曲牌《八大板》曲调鲜明,高低起伏,变化无穷,特别是坠胡伴奏,充分显示出它的特点。

民俗作品

剪纸

淮北地区的剪纸艺术,融合了南方的纤巧秀逸,北方的浑厚苍劲。

泥人

“泥人”是北方流传的一种民间彩塑。淮北地区也有一些捏泥人为业的艺人,每逢过年过节,在庙会和集市上,挑个挑子或者推着小车,摆放着自己捏的泥人到处叫卖。这些泥人作品,有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小说戏曲中的角色,有表现劳动人民现实生活中瞬间的形象,有正面人物,还有反面人物。艺人在泥塑中运用绘画技巧,使作品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较强的观赏性。

面人

捏面人是淮北民间工艺之一。捏面人所用的原料是江米面,也就是糯米面。不过它是先和普通的面粉加水揉制成,然后又加上糖和麻油再煮、再揉。揉到面软硬适度,塑而不变形为止。之后分门别类地调颜色。 面人多取材于古典民间戏剧人物。捏面人者工具不多,但很特别。剪刀、牛骨签、小梳子之类的工具是不能少的。艺人们手拿工具,在各种颜色的面团上挥动,一团粉红的面脸上,就添上了眼睛、鼻子、嘴、耳朵、头发,甚至还有牙齿、头饰。身上的衣服,也配备齐全,还有因姿态而造成的衣褶。脚上有鞋,手有手指,手里舞刀弄剑,更劲道十足,一点也没有“面人”的感觉。

糖人

制作糖人是淮北民间的一种手工艺,制作者多挑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麦芽糖加热调制而成,本色为棕黄色,也有的加入颜料或色素使之呈红色或绿色。使用时火候的控制是关键,过热则太稀易变形,冷了又会太硬无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简单,多是勺形和铲形的。

糖人是以蔗糖和麦芽糖做成的各种造型,有人物、动物、花草等。据说宋代即有糖人多是平面的造型,如同今天的糖画,时称戏剧糖果,后来也被称作稠糖葫芦、吹糖麻婆子、打秋千稠饴、糖宜娘、糖官人、糖宝塔、糖龟儿等。

按照其制作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吹糖人、画糖人和塑糖人。吹糖人是把糖料吹制成各种造型。制作时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麦秸杆挑上一点糖稀,再对这麦秸杆吹气,糖稀随即像气球一样鼓起,再通过捏、转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种造型。最后用竹签挑下,冷却后成型。吹糖人以动物造型居多,体态丰满,常见的是以十二生肖为内容。吹出的糖人质地很薄,易碎。 画糖人就是在石板上用糖浆画。石板多用光滑冰凉的大理石,用时在上面涂一层防粘的油。糖稀熬好后,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浇出线条,组成图案。待造型完成后,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 稍侯凝结便可以插上草把出售了。 塑糖人,即用模具塑造。塑出的糖人有罗汉、财神、寿星、狮子、宝塔等。

糖人不易保存,过去甜品短缺时,在把玩过后会吃掉糖人。

草编

淮北民间草编工艺较为流行。草编是利用各种柔韧的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而成的工艺品,其原料生长地域广泛,而且易得易作。

在淮北地区,民间草编织工艺按料的不同可分为麦秸草编、玉米皮编、蒲草编、琅琊草编、马拌草编、三棱草编、稻草编、麻编等等。其中以麦秸草编、玉米皮编、蒲草编最为普遍。按编织物的用途分类,属于用器类的有篓、筐、盒、盘、箱、茶垫、坐垫、筷笼、饭包、菜筛、锅盖、扇子、花盆套、纸篓、信插、茶杯套、草玩具等等;属于衣着一类的有草帽(有礼帽、童帽、斗笠、太阳帽、麻帽种种)、草鞋(有传统的冬季穿用的 “蒲窝”,也有各式拖鞋与凉鞋)、蓑衣、玉米皮凉衫等等,家具一类的有草屏风等;建筑及室内装饰类有 草地毯、灯伞、墙壁装饰纸、草墙纸等等。

二、淮北城市简介

北市是全国重要的资源型城市,也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1960年建市,因煤而建,缘煤而兴。地处苏豫皖三省交界,现辖相山、杜集、烈山3个区和濉溪县,拥有5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7万人。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4000多年前,商汤十一世祖相土建城于相山南麓,此后历代王朝在此设郡置县。颛孙子张秉承儒道传业授惑,蹇叔辅佐秦穆公成就春秋霸业;薛广德、桓谭曾在相山讲学,“竹林七贤”之嵇康、刘伶世居临涣;戴逵、刘开渠开创雕塑之先河,汉画像石、宋元古瓷传递着城市文化的深蕴;中国十大古曲中《高山流水》《广陵散》《梅花三弄》淮北独占三席;柳孜隋唐运河遗址作为中国大运河重要遗产点,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石山孜遗址、临涣古城墙、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展示着厚重文化和辉煌历史。

交通便捷、开放包容。距徐州观音机场50公里、连云港港口260公里,是安徽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京台、连霍、泗许、济祁高速环城四周,京沪、陇海、符夹铁路交汇于此,全面接轨“高铁时代”且高铁站就在市中心,2小时可达合、宁,处于京沪之间3小时黄金节点,淮宿蚌、淮阜城际铁路和淮北西站、双堆集高铁站等项目加快推进,淮北东联西引、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凸显。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与徐州战略合作,建设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着力打造产城融合新片区、新兴产业集聚区、生态创新示范区、共同富裕先行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综合信用指数居全国第17位、全省第1位,“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双创”平台加快建设,政务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房产超市等便民利企,开放型经济长足发展,成为客商云集、外资集聚的投资高地。

产业转型、结构优化。坚定不移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1:42.0:50.9,三产比重超过二产,经济增长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工业共同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工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基础能力较强,口子酒业、恒源煤电、淮北矿业、华孚时尚4家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淮北矿业稳居中国企业500强,煤电、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加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拥有陶铝新材料、平山电厂135万千瓦发电机组等多个世界第一、世界领先企业,“五群十链”产业布局加快构建(陶铝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产业等5个产业集群,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等10条产业链),2021年“五群”“十链”产业产值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的63%、53.9%,拉动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速2.4个和4.2个百分点;战新产业产值增长36.8%,居全省第3位;淮北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产业基地、淮北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产业基地获批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产值增幅分别居省级战新产业基地第19位、第4位。

文明和谐、生态宜居。连续两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173位市民入选中国好人榜,占比居全国第一,被誉为“好人之城”。建成100公里的城市大外环,城市框架不断拉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4.78%,居安徽第五、皖北第一。东部新城、南部次中心、高铁新区、凤凰新区、双堆集中心镇建设同步推进,由“依山建城”转向“拥湖发展”“跨湖发展”,420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山水生态达200平方公里,有相山公园、四季榴园、长寿南山等众多景区,有交汇贯通的南湖、绿金湖、碳谷湖及圆梦岛等城区中心湖带景观,常年吸引天鹅、白鹭等候鸟栖息,“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城市特色风貌更加彰显,荣获第十届中华环境优秀奖和“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23亿元、再跨百亿元台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8亿元、同比增长10.8%,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0%、8.5%,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9.7%、13.1%、65.8%。

三、淮北习俗的相关文章分享

(1).精选淮北人结婚习俗,老淮北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

淮北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淮北地区一般男子16-30岁,女子14-20岁,皆达到待定俗称的结婚年龄。在礼教的熏陶下,大多数青年男女,均都循规蹈矩,遵循着礼法的规定,定亲、迎娶、拜堂、入洞房、生儿育女……等习以为常。婚嫁礼俗,境内各地大同小异。称谓旧时未婚男子俗称“童男子”,未婚女子称“黄花闺女”。结婚叫花烛、合卺,有“洞房花烛夜”一语。介绍人叫媒人、冰翁、月老。父母称高堂、椿萱、双亲。妻父俗称丈人,雅称...查看更多

(2).淮北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淮北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

淮北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腊月二十三】 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日,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腊月二十四】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门上...查看更多

(3).淮北市本地春节习俗有哪些,淮北市过年春节的习俗简介

淮北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淮北市春节过年习俗有哪些春节即将到来,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习俗有哪些?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关于春节习俗有来自不同城市不同民族的欢庆方式。下面来看春节习俗大全。淮北市春节过年习俗:祭灶神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