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询网 > 节日习俗 > 正文

宜昌过年的风俗有哪些,宜昌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更新时间:高考查询网

宜昌,古称夷陵,为湖北近代三大城市之一,地处江汉平原与鄂西山区交界点。其春节礼俗融汇了东部和西部的地方气息,特别是19世纪下半叶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以来,各地商贾云集于此,以致春节习俗内外交流,形成了既与各地大致相同但又有地方特点的格局。本文所述各节,系宜昌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春节习俗之回忆。其间曾蒙张建详、顾庆仁、王哲强、郑幸哉、项克涛、曾庆华、陈补、张常武等先生提供资料补充,在此一并说明。有滋有味的腊八粥农历十二月即为腊月,腊月初八为腊日。腊日是春节的起点,一般在大寒节气前后。腊月初八日这一天,宜昌城市和乡村家家都要吃“腊八粥”。腊月初八一过,农村各地都要敲响锣鼓,预兆“春到人间”。如今,说到这些春节民俗,仍能引起许多人的兴趣与关注。


过小年

忙年

小年开始就要“忙年”了,为过大年做好准备。从腊月二十三起开始除秽打“堂尘”,其实就是把家里打扫干净,掸掉所有房内的灰尘,洗晒衣服、被褥,清洗桌椅板凳、炊具;做甜酒、熬麻糖、打豆腐、炒米子;置办菜肴、果品、糕点。

赶老鼠

这天也是老鼠嫁女的日子,禁止洒扫,特别不准用剪刀,否则来年鼠害无穷。“赶老鼠”是农民为祈祷减少鼠害的活动,天刚麻麻亮,大人们就会怂恿家中的小孩们快快起床,赤膊条条,小孩一只脚穿上草鞋,另一只脚系上鞋带把鞋拖着,左手拿着簸箕,右手拿着木锤或木棍,然后到房间每一个角落,边敲打簸箕口里边念道:“簸箕刮两刮,草鞋拖两拖,老鼠子下儿十二窝,窝窝梭(流产)。”“二十四,拍簸箕,老鼠子下儿不成器……”这是人们对老鼠的诅咒,实现粮仓无损的愿望。

祭灶神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通常和蔼可亲,都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宜昌大部分地区农历腊月二十四是小年。小年的主要习俗是“祭灶神”,都是由家庭妇女操办。把写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小红对联贴在灶门两边。在锅里、水缸里、盆里分别点上蜡烛。一切准备停当,各家妇女们分别梳头抹粉,一番打扮后,便在灶前摆上供品,焚香烧纸,洒上白酒,然后跪拜磕头施礼,让灶神“一醉方休”,这样上天后尽说人间好话。此日正逢经期的妇女禁忌祭灶神,否则会冲撞灶神。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这些灶糖小孩子们特别喜欢吃。

忐忑的团年饭

旧时在宜昌,过小年时,在外人员都回家小聚,家有佣人的,主雇共聚一堂。东家叫账房先生、长工、短工举杯喝酒吃肉,相互客套一番。酒足饭饱之后,东家叫账房先生取来账本,给打工人员发放当年薪酬,发放单右侧为领款人姓名、金额,左下侧写有来年共同发财,受雇人则心中高兴不已,因为来年又有钱可挣。若左下侧写有来年另路发财的字样,受雇人犹如一股凉风从头吹到脚,愁来年无事可做。所以,长工、短工这顿团年饭是既好吃又不好吃。

除夕

团年和吉祥菜

大年三十,全家围一大桌欢聚一堂。旧时,宜昌人和大多数地方一样,吃团年饭前,要祭拜天地君亲师。团年饭自然是一年中难得的丰盛晚宴,桌面上可谓荤素俱全,凉热兼备,熏鱼、腊肉等地方特色菜是不论贫富人家都少不了的荤菜。桌面上少不了几种图吉利的菜,比如下汤菜的多是“三丸子”,即肉丸子或鱼丸子、藕丸子和豆腐丸子,呼其为“元宝”;黄花菜配笋丝烹饪,谓之“金银丝”;将笋子烩以肉丝,谓之“节节高”;将腊鱼蒸熟撕片,谓之“富贵有余”。不知现在大家家中的团年饭有哪些吉祥菜呢?

年宝和春联

现在已很少见到“年宝”,“年宝”是宜昌特有的吉祥物,用大红纸包裹几束青翠的柏树枝悬于堂屋正中处,以表示新年吉庆、百事顺遂。春联倒是四处有售,在解放前,宜昌城里写春联的多半是学高才博的老先生,但大都是家境不甚宽裕的斯文人,靠此聊补家用的。

关财门和金块财

除夕之夜正值冬末春初,天黑得早,各家各户大门外,门神、春联早已贴好,两盏大红灯笼和用剪花红纸包裹的几束柏枝,就是“年宝”,高高悬挂。将大门两扇骑缝贴上“开门大发”的红纸贴,依门靠上一块用红纸绕缠的柴棍称其为“金块财”,然后轻轻拉拢门。这项仪式叫做“关财门”。

守岁还是挖窖

“守岁”,守岁守岁,一夜不睡,旧时,堂屋正中一盆木炭火,火越旺越好,象征来年的日子更火红。农家的火笼要放一个粗大的树兜做“火柱”,也有叫“火主”、“火猪”的,从大年三十烧到正月十五,彻底不熄,预示来年的兴旺,留未烬柴头,送至菜园,园中蔬菜就不生虫子了。

小孩子“守岁”坚持不住,则多被长辈喊去“挖窖”。吉祥语“挖窖”便是睡觉,和衣而卧或睡得时间短叫“挖银窖”,蒙头大睡或睡得时间长叫“挖金窖”。

旧时宜昌城,除夕夜的户外十分热闹,击鼓鸣锣曰闹年。这一夜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卖发糕的小贩“发糕、发糕,越发越高”的叫声此起彼伏,通宵不断。购糕者接连不断,构成宜昌城独有风景。

三十送灯

年三十晚上,宜昌许多县市区都有给亡人送灯的习俗。吃过年夜饭,一大帮子子孙孙呼啦啦地带着鞭炮、纸钱、蜡烛去上坟。早年送灯用的是油灯,怕被风吹灭了,所以要用皮纸糊成灯笼。送灯人在天快黑时把灯送到坟头,边点亮油灯,边喃喃而语:某某大人,今儿是大年三十,孩儿们给您送灯来了,请您保佑我们百事顺遂。点亮油灯后,静观几分钟,见一切正常,送灯人就会踏着夜色回家去守岁。讲究的人家初一早上还会把油灯取回来,晚上再送去,如是三天才告结束。现今人们送灯不再送油灯,一般送蜡烛。时间一般都是中午一家人吃过团年饭后,就去送灯。

祭祖让新年更是充满了希望,这样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仪式,在活着的人们心里是一种寄托,一种希望,一种满足,一种安慰。只有在这个时候,坟茔才不会是一个伤心的地方。

赶毛狗子

除送灯外,在宜昌有的地方三十晚上还有“赶毛狗子”风俗。“毛狗子”学名狐狸。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打开大门,灯火通明,男女老少齐声大喊:“毛狗子shuo?!shuo?!”“shuo”有音无字,其意为滚开滚开。据说,年三十晚上赶走了“毛狗子”,就赶走了霉运,第二年就会百事顺心。赶毛狗子时,有的人还会把家里的铜脸盆拿出来敲打,叮叮当当,响个不停,以此吓跑“毛狗子”。

三天年

出天行

大年初一是新的一年开始。凌晨,人们换上了新衣裳,打开大门,让那块靠在门上的“金块财”倒向门内来。向神位祭拜以后,再放一挂长鞭表示“开门进财、新年迈进门”。此时屋外似亮非亮,家人们在鞭炮声中走到户外,观天看星,称其为“出天星”或为“出天行”。回到屋里晚辈向长辈拜年,接着“出行”,说是“出行大吉”。在五峰渔洋关,正月初一,清晨出门,都必须带柴进屋,喻为开门大吉,招财进宝。给人家拜年时,进门要喊“送恭贺啊??拜年哪”,也需把柴带进门。

吉日良辰,当家人出行也有讲究,先要查看当年的皇历本,何方大吉大利,便向此方而行,最终到庙宇去敬神拜佛。宜昌城里人多数去大南门关帝楼,踏石阶登楼称为“步步高升”,向关公像敬香烧纸叩拜。

拜年作揖贺乡亲

初一到初三,人们满面喜色,笑逐颜开,到处都是“拜年”声。宜昌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之说。在家下辈给上辈拜年,出门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互相拜年。随去拜年小孩可得到“打发钱”。这三天内妇女要守在屋里,招待上门拜年的客人。用麻叶、米花和红枣制成的一种甜茶,名叫“元宝茶”,麻叶色黄谓之“散金”,米花色白谓之“碎银”,说是“散金碎银得元宝”。

旧时在当阳,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初三初四拜亲朋”的规矩。初一凌晨,儿子媳妇、女儿孙子端着“鸡蛋茶”、“泡米花”到父母床头行孝问安拜年。父母定要以“压岁钱”给予“打发”。初二拜丈母,夫妻双方抱儿带女去给丈人丈母娘拜年。随身携带较多“茶什”。妻子怀抱小孩,骑着小毛驴,丈夫提着“茶什”包袱,尾随前行。丈母家同样给予“打发”,并在小孩印堂上点上一个小红点,以示祝福。这天,未婚的青年、小孩则挨家挨户给左邻右舍拜“跑年”。

言谈举止守禁忌

春节有许多忌讳。如初一早晨不能倒垃圾,以免倒走“财气”。初三前不能到水井上去打水,以免对“水神”不敬。初三后最先到水井打水的人,必须烧香磕头拜罢“水神”方能挑水,到河里或堰塘里洗衣服,第一个人也必须拜“河神”。

三天年里,话要拣好的说,注意禁口,不说死、倒哒、泼哒、破哒、赔、亏、赊、背时等字眼。连“死”的谐音“史”也不能说,有意思的是这几天人们将“史先生”改称为“何先生”。但小孩却忌讳不了,墙上就有了“百无禁忌”和“不忌童言”之语的红纸贴。若有小孩打破瓷器,大人用吉利之言打圆:“瓷器落地、买田置地”;打碎碗碟,则连声说:“岁岁(碎碎)平安”。

送年

宜昌人过三天年,垃圾堆在屋内,称为“财宝堆积如山”、“关门守财”、“财喜盈门”;不向外泼水,称为“财不外流”。初三傍晚开始做清洁,把存放在屋内的垃圾清扫出去,在大门口摆上香案,祭祀鸣鞭后,取下门前悬挂的柏枝“年宝”,当街烧掉,这个过程称为“送年”。至此,三天内不做新鲜饭,不动刀、剪、针,不往外泼水等禁忌均告解除。妇女们解忌后第一件事就是拿剪刀、针线缝裤、袜,说是“要得富,先做裤”,“要得发,先做袜”。

接春客,喝春酒,吃春卷、观春色

正月初三一过,到正月十五前,在解放前的宜昌城里是喝春酒的好日子。访亲会友、应酬往来多在这段时间里进行。喝春酒必定要接春客,春客宴首先要亲朋好友或生意上的往来户发出请帖,视家境不同办一桌或数桌不等。春客宴上丰富的菜肴自不用说,必有一道主菜是酥皮嫩馅、香软可口的“春卷”。这道菜寓意着春天已经到来,言之“春临大地”、“春意盎然”。春卷极富地方特色,面皮里除裹有腊肉、冬笋、豆干外,必配韭菜。老辈人讲,“韭”与“九”同音,九为数之极,引申为“富贵长久”、“久久长寿”之意。

宜昌城里人十分看重办春客宴,家境好的请厨师在家中包席,也有在餐馆酒楼办桌席的,还有的富户或有名望的家庭,把春客宴办在郊外的东山寺、镇镜山寺庙道观里。东山寺内有座揽胜楼,四周风景宜人,一家人或宾客相邀围坐在揽胜楼宴桌上,在春风拂面的日子里,饮春酒,吃春卷,观赏大自然春色,又是一番情趣。

说话

工商业户年后开业前一天也可喝春酒,即初四至初六间要召集全店伙友聚餐“说话”,在席间决定店伙的去留。若有一店伙被请坐上席,则意味着该店伙饭后即被辞退。倘若老板不打算辞退人,会在席前声明,要“大家随便坐,还要麻烦各位今年再辛苦一年!”于是,皆大欢喜,席上顿时觥筹交错,尽欢而散。

上九庙会

正月初九,民间俗称“上九日”。据说这天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初八晚上要为其祝寿,在家里点香烛,烧黄表,祭祀叩拜,吃宜昌人称的“鸳鸯八”,就是正月初八对醪糟汤圆的称谓。

初九也是个佛教的节日,宜昌人的习俗是到各寺庙上香游庙会,赶庙会成为宜昌又一道风景线。事实上春节期间,佛寺里的香火不断,但此日是最旺的。“上九”赴各寺庙上香的人群络绎不绝,个个身背黄色香袋,携带家眷,在佛像前顶礼膜拜,状极虔诚。更有一些至诚的香客,远到当阳县境内的玉泉寺,往返一趟要二至三天。宜昌市民把“朝玉泉”看得很神圣。去者多为青壮年男子,行前斋戒三天,禁荤吃素,初八这天穿草鞋步行,也有少数骑马的,赶到玉泉寺,初九凌晨起床争上头柱香。朝拜后回家,全家人以素食为其接风,此后方可开斋。

正月十五

赶毛鸠

傅家堰乡位于长阳、五峰西北交界,民间习俗多为长阳、五峰、鹤峰交融的民俗文化。农历正月十五,“赶毛鸠”是傅家堰乡的庄稼人驱野兽驱瘟神的祈祷祭祀活动。每到正月十五傍晚人们将包谷秆等农作物副产品堆积稻田坎点上火,于是四处火光闪耀,人们吆喝声四起,远近呼应。意欲祈祷野兽瘟神不伤害庄稼,实现丰收的愿望。并将此活动命名为“赶毛鸠”。

吃元宵“毛?子”

农历正月十五,名曰“上元日”,俗称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20世纪30年代前后,正月十五的“元宵”皆由各家自做,用糯米磨成浆,滤干后做成一个个包有或红糖、或白糖、或桂花、或玫瑰、或豆沙、或糖拌芝麻、或糖拌核桃的小圆团,煮熟,全家老小都要吃上一顿“元宵”。当天,还有一有趣的习俗,有些盼望生育子女的人家,分明家中“元宵”齐备,却偏要跑到别人家去“偷”一碗回来吃,别人家装着未看见。也有将“元宵”做成“毛?团”,是用糯米浆面包上腊肉、蒜苗、姜末等和盐搅拌成的馅蒸熟后而食,很受人们欢迎。

观灯会、闹花灯、猜灯谜

民谚曰:“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故元宵节又称“灯节”。在灯节里,宜昌城里大街小巷各户人家在大门挂有各式彩灯。各走马灯上的图画五彩缤纷,常见的图画除有花鸟鱼虫、山川景色外,更有令人喜于驻足观赏的民间传说故事??哪吒闹海、大闹天空、大战长坂坡、八仙过海、嫦娥奔月、刘海砍樵、天仙配、白蛇传等。高档的走马灯不仅中间的画面转动,画面上制作的人物及肢体也能活动。如“唐僧取经”画面上张飞擂鼓、关羽举刀与蔡阳交战等,皆有各自的连贯动作,活灵活现。还有一种叫“和尚戴帽子”的小型走马灯,转动起来两个和尚相互作揖鞠躬,一顶僧帽在头上换来换去,十分有趣。

正月十五的灯谜会,不同于街头的热闹场面,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文雅活动。

春节期间,宜昌各县市区也会有相关的灯会活动。

舞龙舞狮

舞龙灯是元宵节的花灯会里最重要的一项。先定做好龙头龙尾,正月十三到彩扎店鸣鞭取回龙灯,谓之“迎头”。龙身少则9节,长龙有多至19节者。由舞龙头者带领,“龙灯没有巧,只要龙头玩得好”,龙身龙尾随着龙头上下飞舞,蔚为壮观。龙舞演毕后,东道主赏丈余长大红布,系于龙头上。观看龙灯舞的人常常拥挤到水泄不通的程度,时常有妇人抱小儿在龙灯身下穿闪而过,以祈求免疫避灾,是宜昌龙灯舞的特有现象。

过去在宜昌,舞狮子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武技表演活动。舞狮人中的技艺高超者,由平地演上高空,方桌依次搭高五张、七张不等,最高者可叠到九张,最上一张翻置,桌腿向上。这种叠桌方式称为“一炷香”。舞狮人踏步而上,进退盘旋,时时保持平衡和协调,最终达到登顶取红(悬于上面的一段赏赐大红布)。更有甚者,在顶层四“狮”脚对四桌脚,舞到极兴奋时,舞狮头者骑在舞狮尾者脖子上,舞狮尾者单脚立于一只桌脚上。适时东道主在街旁楼上伸出竹竿,竿头挑有装钱40至80元不等的红包,上书“四季发财”。狮子摆头用嘴咬着红包,顿时鞭炮声、锣鼓声、呐喊声、喝彩声响成一片。还有登峰造极者将方桌21张摆成金字塔形,舞狮“登高探空”,气势不凡,围观者数以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