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询网 > 节日习俗 > 正文

深圳过年的风俗有哪些,深圳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更新时间:高考查询网

谈起过年,

深圳保留着较为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

6000多年前,

第一批先民在此开拓。

1700多年前,

东晋在此设立郡县。

600多年前

南头古城和大鹏所城在此兴建,

建立了深圳的前身宝安县!

本土居民广府和客家两大民系兼而有之,

改革开放40年来,

深圳以海纳百川的胸怀,

吸引了来天南海北的建设大军,

从而带来了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文化。

因此,

深圳过年习俗也就显得极其别致而多样!

下面就让作为深圳本地居民的小编为您娓娓道来吧。

春节的故事与传统

如今的人们已渐渐淡忘了传统。

从前贫穷的年代,大家天天盼过年,盼的是吃饱穿暖;

现在生活稍为富裕了,天天如过年,盼望的念头断了。

对与多数人来说,过年只是一个长假,过不过都成了问题。要找回过年的滋味,我们不妨追忆过去,看看古人是如何过年的习俗,也许会得到一些启发。

宝安虽然地处遥远的南海之滨,自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就有中原的人士避难岭表而来,在这里生活繁衍。东晋咸和六年(331)中央政府将珠江出海口的沿海及粤东地区从南海郡中分出来,设置东官郡,郡治就设在当时宝安县的县城(在今南头古城)。这里的民风淳朴,风俗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讲究礼仪,不习巧饰。

每年进入十二月中旬,宝安人就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过年了。每家都要大扫除,家里从上到下,屋里屋外都要清扫一次,家具和用具也要清洗干净。接着是办年货,一切过年应节食品、用品都要购齐。还要做炸油角、禾花、糖环、禄堆(煎堆)、禄堆窝、粉片等。煎薄?,是用糯米粉放到锅里用油煎成圆薄饼,卷上糖、油炸花生碎、芝麻等,斜切成段。由于做法最简单,来不及做年果的人,在除夕之日做煎堆,因此有“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的歇后语。

和长(长长久久)

松糕(步步高升) 年廿五,炊松糕

禄堆(煎堆碌碌 金银满屋)

糖环   禄堆   油角 

小年:年的前奏

深圳原住民称春节为做年。

农村进入农历腊月中旬便作准备,如春节糕点、做新衣裳、买新鞋新帽、理发等。

据康熙《新安县志》记载:“十二月二十四,为小年,晚祭灶。”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烧香点烛,备有糖、饼、瓜子、茶果拜灶君。

23至25日是小年,为送灶君上天庭之日,家家户户在灶君神位前烧香点烛,有的还备糖饼、茶果恭送,委托灶君向帝释天报告一年来善恶行为,并代为本宅祈求赐福。

每家都要炒米磨粉做 挞饼。挞饼的数量根据当年的收成和家里人口的多少而定。稻米用大锅炒,满屋飘香。炒过的米用石舂或石磨磨成粉,炒熟、一斤炒米粉配六两片糖(糖要煮溶),加入花生仁或芝麻粉等。有的还配有桂花、梅花。关系好的亲戚好友都会来帮忙,大家围坐在一起,将和好的炒米粉舀到木制的饼模里,用木锤反复敲打成型。欢声笑语夹杂着哒哒哒的声音此起彼伏,声音,场面颇为热闹。

挞饼里的人情味儿,就是年的味道

挞饼(喜庆吉祥)

除夕:共度年关

据康熙《新安县志》记载:“除夕,先洗澡,换桃符,贴金钱,燃灯,烧爆竹,为酒以守岁。”下午开始,张贴春联、门神,过了十一点钟以后就拜神,点香烛,烧炮仗,祭奠祖先之后吃团圆饭。

午夜零时,各家要到祠堂烧头香,放鞭炮,迎接新年到来,这就是守岁。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岁”与“祟”谐音,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得放在枕头底下“压着睡”便可平安度过一岁,也象征着一年到头都有钱。

春节:互祝新禧

年初一(正月初一)午夜零时,各家要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全天吃素,以粉丝、红枣、腐竹、芹菜、木耳、茨菇等为菜肴,生菜肯定是要吃的,过去有钱人家还吃发菜,取谐音发财。这一天严禁杀生,还忌送钱物给别人。 

年初二,称“开年”,同宗族的亲友、邻居等互相串门贺新年,给小辈们派“利是”。

老深圳住民尤其是原宝安县住民春节期间,会举办各种民间舞蹈,主要有狮舞、麒麟舞、龙舞、鱼灯舞等,分布在各个乡镇。其中以狮舞、麒麟舞和龙舞较为普遍,也最具地方特色。

狮舞和麒麟舞是以语属而分布的。粤语属的新安、福永、沙井、松岗、公明等地多兴狮舞;客语属的观澜、龙华、龙岗、横岗、坪山、坪地、石岩、葵涌等地则以麒麟舞为多。  

舞狮的传说

在远古时候,有一奇兽,身长八尺,头大身小,眼若铜铃,青面獠牙,头生一独角。这头奇兽于除夕晚出现,来去如风,专门破坏民间农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村民乡众不胜其烦,因他每逢过年时就出现,于是人们称之为"年兽",乡民们就商议消灭"年兽"有智者献议,用竹篾及纸,扎成奇兽的形状并彩上颜色。以各种形状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织成兽身,再集勇士十数人,持锅等打得响的器具,并由一人手持双菜刀,立于一圆砧旁准备敲打。他们埋伏于一桥下,该处为年兽必经之地。当年兽出现时,众勇士一涌而出,击打乐器发出"锵锵"及"咚咚"之声,如雷贯耳。年兽见了,觉得惊骇而落荒而逃,从此销声匿迹,不复出现。为了庆祝驱赶年兽成功及纪念纸扎兽头的功劳,村民便于春节将它拿出来舞动。有的人更建议把它命名为舞狮:因为狮是兽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征。有的也称为舞圣头、舞瑞头。舞狮时的乐器便改为锣鼓,配以一定的节奏,其意思是能镇宅旺宅、使合境安宁、五谷丰收。

深圳本地人送礼多送上腐竹、年糕、米饼、煎堆等新年食品和酒水茶叶。家里来了亲戚的话会热情接待,奉茶送水,每家都会拿出煎堆、油角、瓜子和“全盒”(盛有糖莲藕、糖马蹄、糖莲子、糖冬瓜、糖姜片、炸糖环、年糕及沙糖桔)来款待客人。

元夕:张灯结彩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的节目多,也最为热闹,因此有闹元宵的说法。

据康熙《新安县志》记载,“元宵,张灯作乐。凡先年生男者,以是晚庆灯。”各家各户在入夜之后在大门上挂灯,孩子们提着各式各样彩灯在街巷玩耍。

这一天,人们互相赠送香丸,吃过对方的香丸,即为“结缘”。过去一切有意无意得罪的过错,一笔勾销,不得再记恨。香丸由糯米经猛火炒成,小如筷子头,内空,入口即溶,有甜味,红、白两色。

春节 福字 分割线 贴纸

天机:辟邪送穷

过了元宵节,过年就应该结束了。古时候的人们还未尽兴,还要送穷。据康熙《新安县志》记载,元宵节后四天是正月十九日,叫天机,“乡人作纸船送耗到门,主人以麻豆置船中,送于郊外,船去则桃枝挂大蒜于门,以辟邪鬼。”二十日,叫籁败,“各家以纸宝向外化之,为送穷。”

“宋以前以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节。相传云,女娲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今其俗废久矣。”??《历代词话》

直到现在,沙井的一些人家还保留祭拜天姬娘娘的习俗,在天井里用一个筛箕放着剪刀、尺、针线、大桔、生蒜和煎薄?,点香烛,祈求保佑家人平安。为何用煎薄?祭拜天姬娘娘? 相传天姬娘娘就是女娲,天地初开之时,炼五色石补天,还造牛马鸡羊等,初七才做了人。十九日累困了,天还没补完,天降暴雨影响了春耕播种。人们不忍惊动女娲,只好家家户户用粉做煎堆,系上红线,放在屋顶上,以补天穿。

这个传说其实也代表了先民们祈求一年中风调雨顺的良好愿望。

深圳所独有的文化风俗,

远不止这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一方人。

用鹏城的方式过年,

你会发现不一样的惊喜。

历史为我们创造的宝贵文化财富,

仍等待着我们去慢慢探寻。

深圳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深圳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

贵阳招募留守儿童赴深圳与务工父母团聚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