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询网 > 国家政策 > 正文

年上海市老年人高龄补贴政策,上海老年人补贴政策发放标准

更新时间:高考查询网

上海高龄老人补贴政策出炉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传出消息,本市从5月1日起正式实施老年综合津贴制度。老年综合津贴的发放对象为:具有本市户籍且年满65周岁的老年人。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解读: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是涵盖高龄老年人营养补贴和交通出行的政策。所以,老年综合津贴实行以后,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坐车这项政策就同时取消了。截至底,本市65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已达283万人,经初步测算,全市老年综合津贴所需财政资金接近45亿元。

按月计算,按季度发放

“按照尽最大可能采纳大多数人合理意见的原则,我们主要从完善政策梯度和提高标准方面着手,进一步优化制度方案,并经法定程序后现对社会发布。”朱勤皓指出,与初步方案相比,主要有三大变化:一是年龄段划分从“四档”调整为“五档”,在原来70-89岁之间增加一档,即70-79岁、80-89岁,使梯度更加合理。二是适当抬高底部,将最低年龄档的津贴标准从50元提高到75元。三是每一档的标准都有所提高。

值得提醒的是,首批老年综合津贴和敬老卡的申领涉及280多万老年人。相关部门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办理:4月11日至5月31日为集中办理阶段。主要受理6月30日(含)前年满65周岁的户籍老年人的申请。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可就近在居(村)委会提出申请。

6月1日起进入常规办理阶段。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可在到龄当月的前一个月,就近向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提出申请。同时,在集中办理阶段因种种原因未申请的老年人,也可在常规办理阶段提出申请。老年综合津贴计发是自制度实施之日起,从老年人符合条件的当月开始根据适用标准按月计算,按季度发放,采取预拨的方式,于每年1月、4月、7月和10月发放。因年龄增长等原因而产生的发放标准调整,信息系统自动更新,无需再次申请。

据悉,因为津贴的计发是从老年人符合条件的当月起计发,即便错过了集中办理阶段,到常规办理阶段申请也不会影响老年人的津贴福利。

不按户籍,可就近申请

据悉,昨天上午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公布后,下午就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区县、街镇动员部署和培训会,各街镇也将确保在4月10日前完成居(村)委会的动员部署和培训会。

市民政局副局长蒋蕊指出,这次依托居村委受理有一个特点,不按户籍,老年人可以按照就近的原则,选择就近的居(村)委进行登记。

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由居(村)委的干部主动上门提供相关服务。通过填报相关的表格之后,由居村委和市社保卡中心对接,经过初步工作安排,在4月底由市社保卡中心,将第一批制作好的敬老卡送到相应的居村委,从5月3日开始,老年人可以根据通知领取已经制作好的敬老卡。当然,考虑到有一部分的老年人生活在集中供养机构,会安排相关的工作人员上门集中办理。

民政部门特别提醒,在集中受理阶段,请各位老年人根据各居(村)委会的部署安排,从4月11日起分批次进行申请。5月初,各居(村)委会向老年人陆续发放制作好的敬老卡。由于敬老卡的制作、银行资金发放系统的开发建设等需要一段时间,首批津贴将于6月下旬统一打入敬老卡;进入常规办理阶段后,从申请办卡到领卡大约20个工作日,当月或次月津贴入卡。

原社会保障卡副卡停用

老年综合津贴的标准是如何确定的?今后如何调整?据悉,老年综合津贴的标准主要考虑老年人高龄营养补贴、交通出行等方面的需求,并且参考兄弟省市已经实施的相关津贴的水平,综合确定本市老年综合津贴的标准。老年综合津贴标准的调整,不与单一因素挂钩,将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财政收入、物价、养老金、老年福利等因素,统筹考虑,适时调整。

原敬老卡何时停止办理、停止使用?昨天,朱勤皓明确,5月1日起,停止申办原社会保障卡副卡(敬老服务专用);6月25日起,原社会保障卡副卡(敬老服务专用)停止使用。

【怎样申办】

答:(一)按照自愿申请的原则,老年人(或代理人)凭二代身份证与复印件及相关材料办理。(二)老年人申请办理时,可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上海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等六家商业银行中,自主选择一家,作为自己老年综合津贴的发放银行。(三)经审定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在接到通知后,前往办理点领取上海市敬老卡。(四)领卡后需前往商业银行办理激活手续,方可使用金融功能。(五)首批津贴预计于6月下旬统一打入敬老卡。进入常规办理阶段后,从申请办卡到领卡一般需要20个工作日。办卡成功后的当月或次月津贴打入敬老卡。

上海市敬老卡首次申领免费且免收年费,补换卡需支付一定的成本费。相关金融服务的收费标准遵从各商业银行的具体规定。

上海市老年人生活补贴方法标准

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全文

上海市老年人补贴政策解读

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最新解读【热】

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新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