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二)
目标任务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当前,我市既面临“三期叠加”的普遍矛盾,也面临国家继续支持中部地区崛起、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省加快推进皖北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等重大机遇。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上来,自觉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一定能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只要我们深刻领会新常态下做好政府工作的新要求,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一定能实现稳中提质、稳中求好;只要我们紧密结合亳州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积极主动作为,就一定能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加快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狠抓改革攻坚,扩大对外开放,推进结构调整,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在活力亳州、美丽亳州、幸福亳州现代化建设征途上迈出新步伐。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坚持问题导向,以政府自身革命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
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市、县区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尽快全面公布运行,并根据运行情况,进一步精简和取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大幅减少前置审批。继续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探索试行企业登记注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深化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完善网上办事大厅功能,逐步实现市、县(区)、乡(镇)三级实体性行政办事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迁移。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大力推广“土地托管”、“一块田”模式,力争流转土地面积达340万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县区农商行互设分支机构,拓宽涉农信贷渠道。继续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着力抓好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全面落实中央和省财税体制改革要求,有序推进“营改增”,认真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实行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除涉密信息外都要公开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严格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加快地方金融体系建设,支持村镇银行向乡镇延伸网点,积极引进域外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入驻亳州。推进广印堂等企业上市进程,鼓励引导更多企业在“新三板”和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做好亳州市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筹建工作。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巩固基层医改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果,所有公立医院实行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
(二)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快发展。
始终把民营经济作为重要抓手,着力破解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破解资金难题。加强银政担险企合作,努力扩大信贷投放,力争全年新增贷款130亿元以上。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确保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贷款贴息补助、提供融资担保和贷款风险补偿等多种形式,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节约集约用地。坚持严控总量、盘活存量,全面清理闲置低效用地,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标准化厂房建设,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利用历史遗留乡镇工业用地生产经营的民营企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指标,帮助其实现权证化。
促进公平发展。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活动,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为企服务网上平台建设,清理不必要的证照和资质、资格审批,着力打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障碍。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对民营企业在各方面与国有、集体企业一视同仁,支持民营企业以独资、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降低准入门槛,引导个体工商户、家庭农场转型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积极搭建产供销平台,加强品牌培育,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实施“小巨人”培育提升计划,重点培育100家工业企业、50家商贸企业和5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8万户、私营企业3000家。
(三)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要求,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以开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把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首要任务。积极应对国家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带来的新挑战,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提供标准化厂房、优化投资环境等,不断改进招商引资方式。紧紧围绕十大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坚持招大引强引新,坚持一、二、三产业一起上,国有、集体、民营一起引,大力实施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精准招商、借会招商,加强与外企、央企、省企、知名民企合作,对在手招商线索紧盯不放直至推动落地,力争全年引进内资增长20%、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引资、引技与引智,坚决摒弃拼土地、拼资源、拼环境,坚决防止引进落后产能和污染企业。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加大工业招商力度,引导企业采取资产重组、战略合作、产业链招商等方式,引进一批关联性强的工业项目,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180家。突出抓好现代中药产业招商,努力在成药制造、中医医疗保健和医疗器械生产上实现突破,确保实现医药制造业产值200亿元。推进古井配套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古井集团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全市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依托江淮安驰、中联重机、怡科电子等骨干企业,着力推动汽车农机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业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材料、3D打印等新兴产业,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6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新培育民营科技企业10家。完成发明专利申请800件,新增省著名商标10件。
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农业等领域引资步伐。发挥亳州旅游资源优势,吸引旅游产业战略投资者来亳创业,着力打造“曹操运兵道?花戏楼?大寺闸”精品线路,全力推进曹操运兵道、蒙城博物馆、利辛印象江南等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引导发展乡村旅游,全年创建3A级以上景区3家、3星级以上农家乐5家、3星级以上旅游饭店2家,力争旅游总收入达100亿元。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吸引市外资金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和设施农业。加大企业总部招商力度,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会展服务中心等。
加快推进园区转型升级。继续推进道路、电力、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和生活类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园区配套功能,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加快现代中药、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园区建设,形成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园中园。把项目落地作为开发区建设的重中之重,运用政策、法律等多种手段,强力推进征地拆迁,集中力量保开工、快建设、早投产。严格执行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建设容积率等政策规定,着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培育外贸主体队伍,积极支持中药材、农副产品、汽车微卡等优势产品出口,鼓励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原材料等产品进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境外营销机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选择与我市经济互补性强、产业关联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城市;深化与芜湖等市的结对合作,提高合作成效。加强对外开放窗口建设,推进贸易便利化,全面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加大城市品牌推广力度,办好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第31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
(四)不断提高内需拉动力。
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今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我们必须坚持投资、消费两手抓,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
多管齐下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坚持以资源换项目、以市场换项目,重点谋划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谋划一批惠民生、促和谐的生态环保和社会事业项目,全年谋划储备项目投资额3000亿元以上。加强项目申报、推介和招商工作,形成滚动增加、梯次实施的良性循环。加快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商杭高铁亳州段、济祁高速利辛至淮南段、利辛夏湖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亳州机场、涡河航道整治、引江济淮亳州段等项目前期工作,确保济祁高速永城至利辛段、省道307线西阳至蒙城段、绕城快速通道西线主体工程顺利推进。重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城建、教育、体育、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领域。
多方配合加快项目建设。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完善落实政府投资城建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工程变更管理制、竣工验收管理制和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制、审计监督制等6项制度,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和地方在项目前期工作、征地拆迁、招标投标、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坚持“定责任主体、定工作目标、定完成时限”,加强部门联动配合,坚决破除项目实施中的各种障碍。坚持以项目看实绩、以项目看水平、以项目看担当,修订完善项目建设考核办法,严格兑现奖惩,积极推动126个未投产项目、52个未达产项目尽快投产达效。
多措并举促进大众消费。着力扩大城乡居民收入,落实分配制度改革政策,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积极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夯实居民消费基础。抓住国家放开服务业准入限制和“营改增”扩围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健康养老、旅游休闲、体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市场调控,保持价格总体水平基本稳定。深入实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加快商贸市场建设。着力推进亳州万达广场、大唐国际城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华润苏果等企业在市区和三县扩大布点,力争新增限上商贸流通企业50家。加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年内建成社区菜市场、便利店、早餐店、家政服务点等商业网点100家。扶持发展电子商务,引导电子商务产业园扩容升级,支持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物联网示范点带动作用,力争阿里巴巴亳州馆销售额突破3亿元。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推动旅游、绿色、大众餐饮等新型消费。
(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粮食总产稳定在90亿斤以上,努力实现“吨粮市”创建目标。加快推进中储粮亳州直属库新建20万吨粮食仓储及配套设施项目,抓好市级5万吨储粮粮库项目建设。新增设施蔬菜8万亩,力争蔬菜面积稳定在190万亩以上。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等规模养殖,新增各类规模养殖场(户)1000家。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5个,新增农业“三品一标”认证产品30个。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力争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850万千瓦。建成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城市工商资本重组、改造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引领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带动千家万户。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力争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0家。扎实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每个县区确保规划建设1个农产品(食品)加工园区。深入推进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力争年内家庭农场发展到1500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5400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八小”水利工程和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改造泵站1415千瓦,新建加固小型水闸103座,整治河沟587条,新建、修复机电井3115眼。实施阜蒙河、武家河、北淝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做好西淝河、北淝河洼地治理工作。加快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和示范村建设。巩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果,新解决96.6万农村居民和2.6万学校师生安全饮水问题。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
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认真抓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项目区储备库建设,确保全年完成组卷2万亩,实施1万亩拆旧项目区工作;编制完成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规划,抓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实施工作,确保复垦利用土地不少于3000亩;全面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强力推进省级投资土地整治项目、土地整治示范项目村庄拆迁复垦工作;力争全年补充耕地1.2万亩。
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坚持群众的事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自己管,紧密结合群众实际需求,科学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全面完成第二批28个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任务,加快推进第三批31个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把保障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放在首要位置,计划投资6.6亿元,建设项目460个,重点抓好垃圾污水处理、村庄道路、危房改造、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返乡创业,引导发展特色产业,按照“一村一品”要求,着力培育59个特色产业村。
(六)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亳州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建设中心城区和三县县城。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完善城市整体功能,加快推进供电、教育、卫生、环卫、绿地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步伐,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6388套。推进南部新区综合交通枢纽站前期工作,建设中心城区周边汽车客运站,适当增加市区公交车,千方百计增加中心城区停车泊位。坚持安置优先,依法做好土地房屋征迁工作,确保城市建设顺利进行。深入开展县城“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动,全面加强道路管网、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吸引社会资本采取PPP模式等多种形式参与城市供水供气、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和运营,着力完善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提升县城功能。支持蒙城县做好撤县设市相关工作。
增强城镇承载能力。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并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解决进城农民留得下、住得稳、生活得好的问题。统筹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促使城镇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坚持以就业促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确保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5万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万人。引导各县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加强城镇规划和管理。坚持“规划一张图、城乡全覆盖”,探索“多规合一”模式,做到一个市(县、区)一张图、一张蓝图干到底。根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完成中心集镇总体规划修编,完善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落实规划管理责任。全市所有未实施的行政村都要完成中心村布点规划,启动一期占地至少10亩的新村建设,并根据需要滚动发展,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引导农民规范建房,着力清除违法用地。把依法拆违控违作为中心城区和三县县城加强城市管理的首要任务,坚决制止私搭乱建行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七)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力度抓好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更好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解决城乡环境问题。紧紧围绕“九城同创”工作目标,着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城乡环境问题,切实回应群众关切。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网格”工作,强化文明创建“随手拍”平台推广运用,进一步完善问题发现交办、销号管理和检查考核机制。深入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治理,加大增绿、增彩、增果工作力度,着力改善城乡环境。
提升中心城区品位。实施“地净”工程,以城区道路清洁为重点,加大清扫监管力度,推进道路清洁治理全域覆盖。实施“路畅”工程,积极开展“文明交通,人人有责”主题活动,实施以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的“智慧交通”工程,强化道路交通科学管理,启动城区物流企业综合整治,完成涡河人民大桥维修加固工程,加快推进涡河建安大桥建设前期工作,打通利辛路、人民路西段、汤王大道北段等“断头路”。实施“水活”工程,加快贯通涡河城区段、宋汤河、凤尾沟、亳城河水系,让涡河水在城区活起来。实施“天蓝”工程,加大雾霾监测预警和治理力度,强化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施工扬尘、城市道路扬尘等专项整治,抓好燃煤锅炉、油气回收、垃圾焚烧、秸秆焚烧、餐厨油烟污染等治理工作,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实施“林拥城”工程,围绕主城区200平方公里规划边界和京九铁路城区控制区,启动建设高标准林带,着力构筑城市绿色城墙;加强城市主干道和街头游园绿地建设,做到见缝插绿、按需补绿、拆墙透绿、应绿尽绿,着力打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态景观;深入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4万亩,建设绿色长廊480公里。开工建设市植物园。加大噪声污染治理力度,为城乡居民营造宁静的生活环境。
抓好节能和生态保护工作。完善节能预警调控机制,切实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和居民生活等领域的节能工作。积极探索现代农业与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结合,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推进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加快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和赔偿制度,大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八)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困难群体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切实加强社会保障。继续做好省安排的民生工程各项工作。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老农保与城乡居民保险制度衔接工作,推动企业全员足额参保,全面实施城镇医疗保险省内双向异地联网结算,实现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持续加强和改进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城乡低保,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城市、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分别提高10%以上;认真落实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制度,为困难群众兜底线、救急难。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改扩建敬老院14所,新增床位1000张以上。
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布局,制定并实施中心城区学前教育及义务教育布点专项规划。实施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计划,努力解决城镇幼儿“入园难”问题。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千所村级小学提升工程,完成200所学校提升任务。落实困难学生就学扶助政策,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全市中小学深入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探索建立城乡教师常态化互动交流机制。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力支持亳州师专升本工作,大力支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省示范骨干高职技术院校。加快推进新农合医保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大力发展社会办医,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新院二期工程、华佗中医院新院建设。切实抓好人口计生工作,稳妥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积极发展妇幼卫生事业,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做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繁荣地方文艺创作,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开展送戏下乡、送戏到敬老院和城市文化广场活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群众体育向社区和乡镇延伸,推广普及五禽戏。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实施精准扶贫,着力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强统计、外事、侨务、对台、防震减灾、无线电管理和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推动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志、红十字事业健康发展。持续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机构和能力建设,提升双拥共建水平,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积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深入开展评选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活动,大力培育文明新风。启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认真开展第五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积极推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抓好法治宣传教育,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做好“六五”普法验收工作,着力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遏制较大事故,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基层监管组织,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认真落实“三位一体”工作责任机制,实施信访积案攻坚,依法及时就地化解矛盾。深入推进“平安亳州”建设,加大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力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