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精神专家解读 聚焦两会热点(二)
2、区域协调发展
【报告摘要】
**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完善区域发展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把各地比较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革发展的支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西部大开发新的指导意见,落实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举措,继续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壮大海洋经济,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角度解读】
[历史脉络]
由于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等多重原因,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长期存在较大差别。我们的区域发展战略也是逐步完善的。
1999年以来,逐步形成了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的*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提出并实施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新的战略构想和重大举措,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尤其是2017年提出建设雄安新区,今年也是雄安新区、自由贸易港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由此可见国家对区域发展的一个历史脉络。
[原因]
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差距不可避免,但差距过大就会影响全面小康。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了诸多成效,但距离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与要求依然差距明显。一方面,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显著。特别是,我国还存在部分区域的区域性整体贫困与大量贫困人口。另一方面,我国长期发展中的一些区域性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区域无序和不良竞争所导致的地区封锁、市场分割、恶性竞争仍然比较严重;一些老工业基地与资源枯竭型地区的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区域过度开发,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带来的“区域病”、“城市病”等也有待改善。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如果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
协调发展因应发展失衡和不可持续而生,是发展实际倒逼而来,也是因时而动、应势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觉选择。“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从区域差距到城乡差距,再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等等,这暴露出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更催生着发展理念与方式的深刻转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协调发展意味着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并从中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实现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对策]
第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性作用,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进一步消除行政壁垒,积极推进区域资本、技术、人力资源和土地要素市场建设,促进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空间顺畅流动与合理配置,使城市群、经济带、重点经济区功能清晰、分工合理、协调联动等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破除限制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障碍,打破地区封锁和垄断,促进生产要素流向生产效率高、价值创造能力强的区域。要促进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积极探索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效模式,把吸纳产业转移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与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使他们平等地享受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第二,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强化政府的规划引导和宏观指导要同步跟进。要解决当前部分区域存在的无序和不良竞争、同质化发展,未来全国性的空间规划、区域性的空间规划、市县层面的空间规划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接。在这个上下一体、相互衔接的的空间规划体系中,既要准确把握国家战略方向,又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与积极性,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
第三,政府应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进一步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约束有效、国土空间开发有序的新格局。积极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尽快改善集中连片困难地区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政策扶持力度。公共资源配置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有利于人口跨区域流动,也有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