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解读提案(四)
各位代表,能耗高、污染重、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已严重制约我省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必须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我们将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方向,努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降低一二产业比重;提高最终产品比重,降低初级产品比重;提高绿色环保产品比重,降低高污染产品比重;提高有记录可追溯产品比重,降低信息不完整产品比重。
持续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实施“渤海粮仓”科技工程和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努力实现粮食生产稳步增长。落实农业特色产业振兴规划,推进种植业养殖业的标准化规模化。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科学指导。积极筹建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渔业园区。引进高端人才,创新育种技术,做大做强种子和种苗产业。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整建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建设。全面开工建设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和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启动实施雨洪资源利用一期工程,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385万亩。
传统工业遵循市场导向进行调整,可以释放出极大潜能。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是,销往海内外的食品,能不能拥有更多名优商标和自主品牌;堆积如山的纸张,能不能转化为高档印刷品和精美包装;铺天盖地的布料,能不能变为服装、内饰和工艺品;多种多样的金属,能不能加工成各种特殊用材和金属制品;遍布各地的化工企业,能不能有一些转向生产精细产品;规模极大的建材工业,能不能提供更多的优质地板、高级陶瓷和卫生洁具;产量高达200万辆的汽车工业,能不能提高中高档乘用车的比例。
必须正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坚持“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积极化解钢铁、水泥、船舶、化工、轮胎等行业的困境。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强化能耗、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进一步敞开大门,面向全国和世界,鼓励各类市场化兼并重组。
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支持企业加强产业链高端产品研发,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重视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海洋开发等产业,力争在节能环保、石油装备、集成电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打造新的优势产业。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智慧山东”建设。
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是我省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心环节。全面落实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创业创新,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打破行业垄断,鼓励社会资本投向银行、保险、铁路、民航、教育、医疗、养老、健康等服务业。各级政府产业扶持和结构调整资金,要全面向服务业倾斜,重点培育那些处于初创时期或幼稚阶段的产业行业。加大财政对公益性事业和准公益性事业的支出。深化机关、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加快培育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兴业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外包。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好客山东”品牌,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交通、通信、互联网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基础条件,也是现代形势下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重点。今年将编制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济南、青岛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开工建设莘县至南乐、蓬莱至栖霞、泰安至东阿、东阿至鲁冀界、龙口至莱西、文登至莱阳等6条高速公路。加快鲁南大通道的前期工作,争取完成跨微山湖的方案设计。完善全省快速铁路网规划,加快推进济青高铁等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建成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的内河水运。争取日照、青岛新机场开工建设,抓紧做好聊城、菏泽等机场前期工作。深入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推动城市光纤入户、农村宽带进村。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商用化进程,有序推进“三网融合”。创新投融资方式,带动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市场化融资新路子。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只有抓好以下几项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发挥出最大效能。
一是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动民营经济发展。认真筹备全省民营经济大会,进一步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在解决“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方面取得突破。承办好全国工商联十一届三次执委会暨助推山东转调创投资洽谈会,积极邀请优秀民营企业到我省投资兴业。把县域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做大做强镇域经济,开展“百镇建设示范行动”。
二是真正实现对外地、外省和外国的全面开放。充分利用我省地处沿海的地理位置,努力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允许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废除妨碍统一市场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三是把人才培养和引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重点人才工程建设。探索实行国际通用的人才评价、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引导人才向产业和科研一线流动。鼓励企业转变观念,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利用好国内外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
四是把鼓励创新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项目设立、经费分配和成果评价机制。改进政府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围绕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主要用于人才引进、节能环保、创业补助、创新奖励、基础研究和公共科技平台建设。深入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带动战略,加强企业标准、计量和质量管理。支持企业创造新品牌、制定新标准,实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