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询网 > 心得体会范文 > 正文

2024年李保国学习心得体会5篇

更新时间:高考查询网

李保国学习心得体会2016【1】

太行鸣咽,燕赵悲泣。年仅58岁的李保国走了。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毕生致力于山区开发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足迹踏遍河北山山水水,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826万亩,为河北山区生态治理、农民脱贫致富作出突出贡献。4月10日凌晨4时,这位30多年如一日,扎根山区的太行新愚公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逝世。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神圣的、灿烂多彩的,一位哲人把它比作一首歌。李保国的生命就像一首激荡的、欢快的、动人的歌。

他是一首爱之歌。高尔基说过:“爱自己亲生的孩子,那是母鸡都会做到的事情。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李保国的所作所为,就是爱人民的自觉实践。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巍巍太行山上??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河北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山区农民心中,先后推广36项实用技术,使许多在贫瘠山沟里“刨食”的农民一甩“穷帽”;多年来,他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技术把式”。到底图个啥?“我一直认为,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李保国以无私奉献的人格情操,写出了一首爱的绝唱,催人泪下,令人景仰。他的人生,像温暖的阳光,如燃烧的蜡烛,给予别人、照亮别人。他的生命似乎就是为了他人的幸福而出现的。所以,他对爱的理解比常人更为深刻,对爱的表露比常人更为慷慨。他是爱的旋律,爱的最美音符,谱出了让民族、让祖国、让人民为之骄傲、光荣的爱之歌。用汗水、热血和生命谱写的爱之歌,最真诚、最炽热、最感人。

他是一首进行曲。李保国总是走在时代的最前列,有着一腔热血和抱负,有着献身一切的高尚。他懂爱的含义,敢于挑起民众谋幸福的重担,为奔向小康生活去呐喊、去冒险。改造大山的每一个设想落地,都异常艰辛。有一次,炸药未按时爆炸,李保国上前察看,这时突然爆炸了。炮声隆隆中,“山中造地”技术渐成体系。土加厚了,水留住了,树木的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90%。“两聚”造林理论,使石质山地的造林技术发生了一次革命,太行山140万亩荒山由此披上绿装。他患有重度的糖尿病、重度疲劳性冠心病,经北京多家权威医院诊断为血管弥漫性堵塞,已无法进行常规支架或搭桥手术,只能多休息、保守治疗,可他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临走的那天晚上,还在电话里跟南和县“中国树莓谷”产业园负责人周岱燕沟通建设树莓采摘园的事宜。李保国与那血浴疆场的千百万英烈们,那铁脚踏过二万五千里的勇士们,那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前列的骄子们,都是时代最高昂、最雄壮、最优美的进行曲。他的质朴如泥土一样无华,他的浩气如江河一样浩荡,他的品质如青松一样挺拔。他是待燃的煤,待发的箭,随时可以被火苗点燃,随时可以离弦飞翔。他不愿萎缩不前,不愿平平庸庸。他是太行山上的先行者、开拓者、创造者、奉献者。他以崇高的理想、火热的激情,谱写了时代最强的进行曲。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我们经常在问自己,什么样的生命最有意义?我们的生命应成为什么样的歌?应该成为一首什么样的歌才使生命富有价值?不妨听一听李保国的生命之歌,唱响自己的生命之歌。

李保国学习心得体会2016【2】

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30多年来,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新愚公”,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写在太行山上,镌刻在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

转折、困难、坎坷、失败……让一个人放弃自己奋斗目标的原因很多,但是,永不放弃的方法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1981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李保国没有选择在实验室和教室之间穿梭,而是扛起了“锄头”,带着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的使命,一头钻进了太行深山。30多年,他每天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了200天,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李保国做到了坚持,甚至将这种坚持升华成了人生的信仰,让太行山满山皆绿,让太行山人富裕起来,这就是他的信仰。

巍巍太行山,曾经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太行精神,如今在扶贫开发,脱贫致富这条路子上,它又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创造着另一个奇迹。作为扶贫开发的领路人,李保国教授扎根太行,凭着一股子韧劲儿,在太行山上栽培起了板栗、无公害苹果、绿色核桃,帮助太行山人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得知李保国同志逝世的消息,第一时间作出批示,他在批示中说,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30多年扎根太行山,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事业,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

扶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仗。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迈进,不让一个人掉队,是党和政府对群众立下的铮铮誓言。然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啃的是“硬骨头”,趟的是“深水区”,面对河北精准扶贫的重任,需要无数个“李保国”来为之奋斗,孜孜不倦追求。在扶贫开发这条路上,何需太多聪明?只要坚持实干,只要将贫困群众的冷暖牢记心头,只要将问题一个一个的解决不留死角,那么,群众脱贫就会快一步,致富就会早一步。

斯人已逝,芳香仍在。“听到李老师去世的消息,好多村民都哭了。”太行山人已经将李保国教授当成了自己的家人。他在太行山上走过的每一步,都积聚了成太行山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我们要做的,就是扛过李保国教授肩头的那把“锄头”,以他为标杆,身体力行,在推动河北发展、造福人民群众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让他生命的价值继续发光,照亮燕赵大地每一个贫困的地方,给群众带来致富的希望。

李保国学习心得体会2016【3】

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李保国教授35年如一日,扎根于太行山脉,他用自己的一生在践行太行山精神,是太行山脉的新愚公,太行山精神的传承者,把财富带给山区,成为真真正正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1996年,李保国跟随河北农大科技救灾团来到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看着被大洪水冲毁的大片耕地,众人愁眉莫展,但是李保国很快为村子做出致富规划:一是人均2亩苹果,平均收入2万元;二是人均发展板栗5亩,平均收入5000元;三是人均2只小尾寒羊,平均收入3000元。此外李保国向村民推广苹果套袋技术,这项新技术当时在河北省尚无先例,李保国同志手把手教村民套袋,到了收获的季节,农民们看着又大又红的苹果,高兴不已。李保国独创了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并印成“明白纸”,让村民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当地注册的“富岗苹果”获得全国驰名商标。

30多年来,李保国示范推广了36项标准化实用技术,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许多世世代代在荒山上“刨食”的农民甩掉了“穷帽”,真正脱贫致富。作为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他把最好的论文书写在太行山上,印在了河北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

李保国的突然离世,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个用一生讲述太行山精神的科技人还没来得及过上几天“舒心”的日子就悄然去世。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作出批示:对李保国同志不幸逝世,感到十分悲痛,表示深痛哀悼,并向其亲人表示亲切慰问。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我们的榜样,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事业,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去世,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损失。要在全省做好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总结和宣传工作,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大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

李保国不只做到心系“三农”,还用一生全力帮扶农民脱贫。他曾说过,“我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穷。”“还有许多山区农民在过苦日子,我必须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部贡献出来。”“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此番言论流露出浓浓的“三农”情结。他像一盏明灯,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指明方向。他不辞辛劳扎根田间地头,悉心传播农业科技。在老百姓眼里,他是个“科技财神”,他用科技之手,点亮了一连串闪光的名字。

他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与太行同在,当年年太行披绿之时,人们仍会忆起他用一生在帮助百姓脱离贫困的泥潭,记得他的功绩。他是时代传承的风向标,新时期党和人民知识分子楷模,一座矗立在太行山上的丰碑。

李保国学习心得体会2016【4】

李保国教授1981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三十多年来,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新愚公”,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写在太行山上,镌刻在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

上万人自发悼念因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的李保国教授,其感人的场面背后有数不完的感人故事,从这些与扶贫事业息息相关的事故之中,给了我们参与扶贫攻坚工作的人员很多启发。

投入扶贫工作的时间要足够。三十多年来,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这么多的时间在农村一线工作,几乎成了职业农民。相比之下,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展扶贫工作采取结对帮扶的方式,一个人联系一户或者几户,扶贫工作人员从初次见面开始算起,一年与扶贫户见面过也没有几次,没有投入足够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怎么可能把扶贫工作做好?

采取扶贫的方式要精准。李保国教授在扶贫方式上,采取的是项目扶贫。其实要真正解决贫困,就需要发展项目,现实产业支撑。靠送几只鸡苗鸭苗给贫困户发展养殖,送几斤种子给贫困户发展种植,这些小规模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根本解决不了脱贫的问题。当然,不是每个参与扶贫的人都具有李保国教授的学识,如果在提供科技扶贫上不惧优势,我们可以帮助贫困户算账,帮助贫困户转变观念,引导贫困户选择合适自己的脱贫方式。例如,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发展种养殖业不行,可以通过介绍其就业的方式增加收入。

脱贫致富的目标要实现。李保国教授把扶贫目标锁定在“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这个目标的定位无疑是一个高标准,李保国教授正是向着这个扶贫目标把无数农民变成了“我”。我们参与扶贫的目标是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当然这个标准与李保国教授追求的扶贫目标没有可比性,但是要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并且不返贫这个目标也不算低,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也不容易,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总之,李保国教授身前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谁来扶”“怎么扶”等扶贫攻坚的关键性问题,并且身体力行践行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精准扶贫的核心要素,而最为可贵的是,李保国教授的“太行新愚公”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李保国学习心得体会2016【5】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的事迹经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侯立宏对《经济日报》记者说,李保国2009年就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他深入农村基层和农业一线,扎根太行山区致力于农业科技研究及成果转化推广,“李保国是我国科技特派员的典型代表,他的离去是我国农村科技界的巨大损失”。

在侯立宏看来,李保国之所以能够带领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主要是因为他的科技成果源于基层、用于基层。他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研究,再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基层。

“我们在‘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为科技人员服务农业农村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其中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侯立宏透露,《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即将下发,将进一步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说,李保国是位真正的知识分子,“知识最大的价值在于应用,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刘?说:“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扶贫的关键在于如何因地制宜地找到脱贫的突破口。”这些工作的开展亟需像李保国这样既懂技术、又接地气的科研人员。李保国教给果农技术,发展苹果、核桃等产业,这对当地贫困局面的改变是有生命力的,是可延续和传承的。

“躬身奉献大太行,农科服务报国邦。老师逝去精神在,科技愚公美名扬。”作为一位科技界的青年创客,众成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翟坤龙用这首诗表达对李保国的悼念。

2024年关于李保国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2024年关于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