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询网 > 心得体会范文 > 正文

关于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学习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高考查询网

*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下文是高考查询网小编整理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学习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学习心得体会一

*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的主题就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的内在要求和集中体现,由追求高数量到追求高质量转变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同样,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也是重要讲话内容之一。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的根与魂。

生态文明与文化遗产,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个是现代的生活,一个是遥远的记忆;一个全新的理念,一个是古老的世界。同时,两者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崭新体现。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都需要人人参与,发展成果人人共享;两者也是以民为本为先决条件,利民惠民为最终归宿。

作为文物大县的宁乡,多分布于西部偏远山区,经济尚不发达,交通极为不便,给文物保护利用带来了先决的不利条件。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又有哪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如何把握生态文明与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规律,协调两者之间的秩序?如何借势生态文明建设的东风更好地打造文化遗产事业新发展和新常态?保护发展文化遗产以便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文物人所面临亟需思考和着手解决的新难题和新困境,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社会人共同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改变传统思维寻求创新突破 近年来,宁乡县文物局在文物工作中对“物”保护的同时,也注重加强对“人”宣传教育。文化遗产进校园,聘请专家讲述宁乡文物背后的故事;文化遗产日开展活动,扩大文化遗产宣传,提升宁乡文物的社会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在何叔衡故居、谢觉哉故居纪念建党95周年;与岳麓书院签订南轩思想保护发展框架协议,携手共创湖湘理学。开创文化遗产事业人人参与,文化遗产成果人人共享新局面;形成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互相结合,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利用目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党员教育学习活动,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强党建。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模范先锋作用,认真开展学习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讲话精神,并付诸于文物工作实践之中,打造一支有文化担当、文化使命的专业干部队伍。

积极探索乡村文物微展览 在尽量不改变文物本体原貌的基本原则之下,遴选一批保存较完整,意义较高的一般性不可移动文物作为展览对象,树立标志说明碑,进一步扩大文物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提升当地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形成人与环境更为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开展结对共建打造美丽乡村 利用我局与偕乐桥镇将军村结对共建平台,利用文物局特点和优势,资助将军村完成党支部活动室的改造、环境的治理、路面的硬化、路灯的安装、文化底蕴的挖掘,农家书屋的完善等,共同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新思路。

文化遗产助推全域景区 充分利用宁乡县文物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我县区域文化内涵,努力打造“青铜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理学文化”、“状元文化”等几大版块,不断提升我县区域经济文化软实力。完成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考古所、长沙市考古所历年发掘的炭河里文物交接手续,协助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今年国庆顺利开馆纳客;何叔衡故居消防安防工程全面推进,谢觉哉故居总体规划顺利申报,陈展正在编制;完成密印寺的消防器材的布置安装,文物建筑本体的日程守护,用电线路安全检查;宁乡县政府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签订《张浚张?思想保护发展框架协议》,传承南轩思想,弘扬湖湘理学;南宋状元易祓墓一期工程文物本体修缮工程已竣工,二期工程正在规划中,预计明年年底顺利完工。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因地制宜,借势发展,以文物保护发展为契机,着力改善当地自然人文环境。近期正在规划发展巷子口镇田冲兰花屋场的综合利用项目,屋场作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以此为依托,将镇文化站、村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搬迁于内,室外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将传统古建筑融入现代生活,文化遗产与生态文明将结合,让文化遗产在绿水青山之间永葆青春,再现活力,共同建设美丽新宁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学习心得体会二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开创*生态文明*。

1.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很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对此,他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在我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这些深刻教训,一定要认真吸取。

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都蕴含着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中华传统文明的滋养,为当代中国开启了尊重自然、面向未来的智慧之门。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进入新世纪,又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切实把工作抓紧抓好,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2024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