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五德五爱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同志深刻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怎样培育和践行*?无论是落实中央指示还是解决现实问题,都要特别注重道德建设。
(一)
道德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时代进步的尺度,是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道德的作用潜移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管子》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分析了君主政体的“荣誉”原则和专制政体的“恐怖”原则之后指出:“共和政体需要品德。”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以其《国富论》闻名于世,但他更希望人们记住他的《道德情操论》,他认为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都要靠道德作支撑。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反复地思考它们,它们就越是以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和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今年5月,*同志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共鸣。作为*基本内容的“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来的。三个层面的倡导,要么立足于道德的内涵,要么直接就是道德的诉求。国家和社会这两个层面的倡导,以道德作基础,具体的践行方式体现了国家和社会的道义准则;个人层面的倡导,更是对公民个人基本道德水准的框范。可以说,道德是人类行为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性中“普照的光”。一个人受到尊重,乃因其道德的感召力,这种力量可以超越国家、种族、党派的不同,可以消弥肤色、信仰、政见的差异,使所有人对他表达敬仰。曼德拉去世在全世界引起普遍哀思,就充分说明这一点。
这些年,我们在道德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也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动,加之各种各样无益的和有害的价值观念的流行、泛滥,使得道德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范问题;是非、善恶、对错的判断出现模糊甚至颠倒,连街上老人摔倒了是扶还是不扶都成了问题。可见,越是全面深化改革,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是需要向上、向善的道德规范作为强大支撑和引领。“百行以德为首”。培育和践行*,必须首先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使人性归于向善的道德操守、价值取向,使社会归于良性的运转秩序、良好的文明风尚。
(二)
把培育和践行*的重心放在道德建设上,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软实力,跨越了数千年时空,实现了古今异时共存、中外异地共赏。从本质上说,传统的中华文化是一个以伦理为内核的价值系统,它崇奉以儒家“仁爱”思想的行为方式,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立足“诚义”、“正心”、“修身”,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人生境界。毫无疑问,伦理道德的研习与修为,是中华文化脉动几千年的核心力量。恢复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道德建设极其重要的内容。
当然,我们今天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优秀传统道德,不是发什么“思古之幽情”,也不是食古不化、简单地穿汉服唐装哗众取宠或肤浅表面的娱乐作秀,更不是搞封建社会那一套陈规陋习,而是要按照*同志要求的“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就是使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品质、价值取向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这些品质和取向在现实中活起来,活在人们的日常行为当中,活在每一个人心中,这样才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比如,讲“孝”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世界上的文明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无论社会形态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倡和践行“孝”道,都是最起码的人伦。我们现在提倡孝,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搞“父母在,不远行”、“丁忧三年”等等,“孝”的具体内容、表达方式必须与时俱进,但“孝”的本质或抽象涵义却是永恒的、超越时空的,在今天尤其需要大讲特讲。最近,我们开展“今天我们怎样讲孝”征文活动,就是要倡导大家用现代生活方式去尽孝,把“孝”这个人性中最美好的品德发扬光大。这件事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如果一个人对生他养他的父母尽孝都做不到、做不好,难道还能指望他对祖国热爱、对组织忠诚、对他人诚信吗?
(三)
核心价值观既是个人价值,更是公众价值,必须转化为普通民众的自觉追求,使之成为凝聚、指导、规范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有力思想武器。如何做到?关键是要打造一支有道德涵养、有敬业精神、有责任感的传播队伍。价值观的养成,习得是关键,这就必须有人去做传播、弘扬的工作。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流传两千多年?一是靠古代科举制度,读书人要学习孔孟之道,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取功名;二是靠民间文艺活动,即使不识字的人,通过民间文艺如戏曲、说唱、诗歌等也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近年来,贵州省在培育、传播核心价值观方面逐步形成了两支队伍。第一支是“德师”队伍。各行各业都有“师”,教书育人的是“教师”,问诊治病的是“医师”,企事业单位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是“政工师”,宗教界有“牧师”、“法师”等等。在道德讲堂上从事道德讲习的人就叫“德师”。“德师”到乡村、社区、企业等,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等的讲习、传播,让干部群众接受道德的熏陶、洗礼。当好“德师”,关键要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传播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同志在指导兰考县教育实践活动时说到,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十八世纪西方传教士在那里建了好几座教堂,不管这些传教士出于什么目的,但那种传教的使命感,跟我们共产党人就有一比啊!上世纪初在贵州威宁石门坎乡,也有一位英国传教士柏格里到这里传教,兴学校、办体育、治病救人,最后客死石门坎。其执着与坚守,同样十分感人。我们党就是要有一大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播*的“传教士”!第二支是文艺工作者队伍。就是以艺术的方式劝人知善、向善、行善,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今年以来,孔学堂艺术团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工厂,开展公益性演出,通过通俗易懂、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积极推广《好人歌》等节目,劝人在家做好爷爷、好婆婆、好爸爸、好妈妈、好儿子、好女儿、好女婿、好儿媳,在学校做好老师、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公民,在单位做好员工,在党政机关做好干部、好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无论哪一支队伍,传播中都要注意接地气,做到寓教于乐。有些人在给普通群众讲课时,喜欢讲大道理,提一些空洞的口号,政治化、概念化色彩太浓厚。试想,如果终日挂在嘴边的都是“宏大叙事”,怎能指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果让群众感觉道德标杆难以企及,又如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道德传播的内容要离老百姓近,多讲身边人、身边事;传播的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多一点“通俗唱法”、少一点“美声唱法”,多一点“牛肉粉面”、少一点“燕窝鱼翅”。
(四)
培育和践行*,加强道德建设,当前我们重点是抓好三项工作。一是突出抓好“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活动。培育核心价值观,需要开展一些群众易于参与、乐于接受的活动,发挥感召激励作用。贵州在全省深入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倡导人们明“仁、义、诚、敬、孝”五礼,知“懒、贪、奢、浮、愚”五耻,从而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活动开展以来,许多单位积极行动,如省妇联开展了“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家庭”活动,评选慈母、孝女、贤妻;省总工会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企业”活动,号召广大企业职工传承劳动美德,恪守职业道德,为企业发展与和谐凝聚正能量;教育系统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校园”活动,让青年学生、小孩子接受传统美德熏陶;等等,社会反响很好。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优秀传统美德、*更加深入地留存在普通大众心中。二是在全省组织实施好“道德讲堂”活动。我们一直在思考怎么将“道德讲堂”建到基层去、建到社会的末梢去,这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我们希望,通过“道德讲堂”实现两个目标。第一,抓好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同志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殷殷切切,语重心长。修养、道德、廉耻,涵盖了做人、为官的基本要义。党风、官风带民风,影响社会风气,党风、官风不好,民风、社会风气好不了。在民间,老百姓骂人厉害但又不带脏字的话是什么?就是“缺德”。因此,要加强“官德”教育,倡导做“不缺德”的领导干部。第二,抓好公众普及教育。推进“道德讲堂”进机关、进社区、进村寨、进企业、进学校、进医院等,汇入各行各业,融入大众生活。我们在全省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把组织部门的远程教育系统充分利用起来,加挂“道德讲堂”的牌子,补充道德教育的课件,开展各乡镇、各村寨的道德建设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三是重点抓好“孔学堂”这个载体。建孔学堂的目的,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孔学堂建成开放不到两年时间,已经举办各类文化讲座200多场,到场直接听众9万余人;还举办了针对青少年的“开笔礼”、“成人礼”,不少家长反映,参加礼仪活动后,孩子“一夜之间似乎真的长大了”。在此基础上,我们大力推进孔学堂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建设,引进专家、学者,围绕“中华传统美德转化与当代道德观构建”、“中国人价值理念的百姓表述”等重大课题开展研究。
(五)
培育和践行*、加强道德建设,特别要注意清晰明了、简便易行,避免笼统模糊、大而无当。大家熟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非常明确、非常具体、非常容易操作,我们党带领人民军队打败国民党军队,与这种简便、易于执行的规则、制度是有很大关系的。现实生活中,不易操作的“守则”不少,比如各地在创建文明城市中,花很大的力气去要求成人不要闯红灯、不要随地吐痰等等,其实这是在孩童时代就应该养成的习惯,但各种各样的孩童“守则”对此却鲜有简明具体的要求。这说明当下的道德教育、礼仪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的务实性、可操作性亟待提高。
培育和践行*、加强道德建设,还必须认真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注意“软约束”与“硬约束”相结合,与立法、执法结合起来,惩处各类失德行为。比如一个人如果有逃票、逃税、不赡养老人等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就让他进入个人诚信系统的“黑名单”,其就业、贷款、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就受到限制。通过这种“软”“硬”兼施,协调行动,形成合力,逐步促进社会成员道德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