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两会学习心得体会多篇,基层声音成好声音
基层代表要尽可能忠实而完整地传递自己所属群体的声音和诉求,同时,从国家层面,也有必要为基层代表履职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障。
2月27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确认,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正式向社会公布。这次人大代表的选举实现了“两升一降”的目标: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专业技术人员代表比例上升,党政官员代表比例下降。
公民通过选举代表来表达政治诉求,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内涵。可以说,平等的选举权是民主政治的灵魂。“两升一降”等代表构成方面的变化、进步,让民众有理由对2987名全国人大代表,特别是来自一线的400多名工人、农民代表充满期待。
当然,民众最关注的还是,自己的利益诉求能否通过代言人传递到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体现在公共决策中。因而,众多新当选的基层一线代表,能否通过自己的积极履职,构建起民意与决策机关的良性互动机制,尤其值得期待。
需要认识到的是,基层一线代表数量大幅增加,只是一个开始。形式的平等很重要,但实质的平等更加关键。基层代表数量的增加,和基层民众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话语权的增加,并不一定是同比例提升的,这决定于广大基层代表的能力与素质,取决于有关部门能给基层代表提供怎样的制度支持。
基层代表要真正“代表基层”,还需要增强“基层意识”。全国人大代表不是按职业和界别选举产生的,代表首先要对原选举单位负责。但是,基层代表们也必须清楚,他们的视角不能仅限于自己的单位,而是要延展至更广阔的天地。最可能代言城镇里的市民或乡村里的农民的,就是基层代表。基层代表往往有着丰富的基层生活、工作经历,对诸如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有着最直接、最真实的体会和感受,他们积极主动地反映民众的意愿,有助于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
各位来自基层的代表,履职中未必一定要提出政策制定、法律修改等宏观的议案建议,但应当尽可能地忠实而完整地传递自己所属群体的声音和诉求。期待每一位来自基层的代表,都能有足够的“基层意识”,确定自己的代表角色定位与主要代言群体,承载起民众对他们的托付。
从国家层面,也有必要为基层代表履职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障。比如,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负责代表工作的机构,可以按照代表职业背景、关注领域等,组建若干基层代表小组,帮助他们确定部分基层联系点和基层群众,并为他们开设专门的微博或者网络平台,以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自己代言的群体,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反映他们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