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遵义地震最新消息2024,遵义地震带分布高清图
省地震局相关人士介绍,贵州的地震多为浅源地震,在喀斯特山区,较轻的震动容易引发岩崩;而在全省范围地震的分布上,则呈现“西频东弱”的特点。
地质特殊小震易灾
10月23日凌晨,剑河县发生一场震级为1.8级的地震。事发时,省地震监测台凯里监测点监测到地震波信号,震源深度为6.1千米,由于这一级别与3.0级的预警标准相去甚远,工作人员只是在地震局内部进行通报。
省地震局工程师唐德龙介绍,“从理论上讲,1.8级的地震,只有我们监测中心知道,居民是感觉不到的”。可是为什么剑河当地会有震感?“喀斯特地形可能是居民感到震感的主要原因”。唐德龙解释说,剑河当地河流较多,地质构造复杂脆弱,而当地村民的自建房屋,多数也考虑不到地基的承受能力。
贵州属于喀斯特山区,地震多为浅源地震,即使较轻的震动也容易引发岩崩。喀斯特地貌的地质结构中的岩石,以屑岩较多,软硬相间,地震会加剧山体松垮。2010年,贵州贞丰、关岭、镇宁交界的地震,导致6人死亡、9人受伤,虽然震级不大,但也把一座山震垮了。彝良地震为5.7级,算不上是大地震,却造成了81人死亡,近千人受伤,还有70万余人受灾。
地震分布西频东弱
研究数据显示,1308年到2011年的近7百年间,贵州共记录到 3 级以上地震 120 次,其中3级至3.9级地震 79 次。贵州最早地震的记录是1305年发生在现铜仁石阡。自1819年以来的百年间,6级以上地震有3次,即1819年贵定的6.0级地震,1875年罗甸的6.5级地震,1948年威宁的5.8级地震 。
省地震局的专家门根据贵州地震平面分布和控制地震的构造的差异,将贵州地震平面分布划分为 3 个区:A 区为威宁-晴隆区,B 区为遵义-贵阳区,C区为铜仁-榕江区。A 区和 B 区的分界为垭都-紫云断层(带),B区和C区的分界为松桃-独山断层(带),两个边界断层(带)在平面上呈倒“八”字型。
贵州有记录以来80%的地震位于约占贵州国土面积约20%的A区,主要分布在威宁、水城、晴隆、六枝、盘县、兴义、贞丰、罗甸等几个区域。1948年10月9 日的5.8级(有学者认为应定为6.0级)地震发生在威宁西部。晴隆附近有多次5级以上地震发生,垭都-紫云断层也经过这里。1875年6月8日发生的6.5级地震,震中在罗甸县,紧邻紫云县和望谟县。
B区占贵州国土面积约60%,贵州有记录以来的15%左右的地震分布在这个区域。其中最典型的是1819年9月14日发生在贵定的6.0级地震。
C区约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20%,贵州有记录以来5%左右的地震发生在该区域。该区还没有纪录到6级以上地震发生,但有学者认为该区域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背景。
省地震局王尚彦局长表示,贵州的地震分布,具有“西频东弱”的特点。全省的地震分布呈西部和西南部地震密度和强度较大,中部和北部次之,东部和东南部相对弱些。数百年来的省内地震发生记录,为如今研究分析地震规律提供了可靠证据。
地震可监测难预报
省地震监测台网中心有16个监测站分布在全省。这些监测站一旦检测到地震波,会立即将信号传达到台网中心。因此,台网中心的工程师只要发现电脑屏幕上平稳而有序的波形,突然增大振幅,就意味着可能发生了地震。
“但监测和预报完全是两码事。”王尚彦表示,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绝不敢说自己已具备预报地震的能力。一个“准确”的地震预报,必须包括基本准确的时间、地点、震级三大要素。2011年日本3?11地震发生后,他曾赴日进行考察。福岛东海岸的防波堤号称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能对抗8级地震引发的海啸--五六米高的浪头根本无法越过防波堤,而事实上,“3?11”地震引发的海啸实际浪高达12米,远远超出预计。
既然地震难以预报,因此如何将灾害降到最低则成了重头戏。王尚彦说地震局的工作,除建立监测站点监测震情外,另外一个工作重心是防震减灾。相关统计显示,在陆地上发生的地震中,95%以上的人员死亡是由于建筑倒塌导致。因此,我国对工程性抗震的重视力度日益加强。对于机场、水库、油库、大型桥梁等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对血站、医院这些关乎“生命”的特殊机构,必须经过地震安全性评价,并由省地震安全评定委员会下发行政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