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询网 > 观后感大全 > 正文

王伯祥电影观后感精选,王伯祥先进事迹

更新时间:高考查询网

王伯祥电影观后感【1】

王伯祥,山东原寿光县委书记,任职5年多,全力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组织人力连续开发寿北盐碱滩。他永怀为民之心,不求私人之利,离任21年,仍为寿光群众口口相传??“我们的伯祥书记”。

“百姓书记”就是以老百姓为出发点、为百姓谋福利的书记,他在5年半的县委书记的职位上,主要干了3件事:一是推进蔬菜产业化,二是开发寿北盐碱滩,三是为工业翻身打基础。但就是这三件事,却让寿光人从此鼓起了口袋、挺起了腰板、走向了世界。

练就“百姓书记”的三大法宝

权为民所用,敢于承担责任。“乌纱算什么?百姓最重要!真有什么政治责任,我一人承担!”他在5年半的县委书记的职位上,冒着丢官风险、率先走市场经济道路组织建设起来,坚决不搞形象工程,不做表面文章“不贪不占,干干净净”,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真正做到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民造福。

情为民所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就勇往直前地去干。”多年来,王伯祥严格要求自己,秉公办事。无私奉献把“为民”刻进了骨子里,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行动准则,经常天黑了都能在田间看到他的身影。他务实不作假“一心一意为群众办事,做个事就不难,最怕又想为群众办事,又想为自己办事,结果就是办不好事。

利为民所谋,带领百姓发家致富。王伯祥说“富一半,穷一半,半身不遂怎么行?”因此他带领百姓们奔小康,几年就使寿光县拥有20多万个年均收入2万多元的蔬菜大棚,那是他为农民发家致富想出的可行之路,并毫无保留地把这种新型蔬菜种植模式推广至全国;拥有120万亩效益可观的棉田、盐田、虾池,那是他率领20多万寿光人民在北大洼日夜奋战45天,使千年洪荒的盐碱地变成了"聚宝盆"。

王伯祥有为民之心,才有了发展思路;才有了创新的勇气;才有了务实的作风;才有了从政的根基。以他的坚定信念、他的卓识胆略、他的义无反顾,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接受得了实践、人民、历史这“三把尺子”的检验,让党和国家肯定了他,百姓记住了他。

王伯祥电影观后感【2】

王伯祥,山东原寿光县委书记,任职5年多,全力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组织人力连续开发寿北盐碱滩。他永怀为民之心,不求私人之利,离任21年,仍为寿光群众口口相传??“我们的伯祥书记”。

在寿光,王伯祥(见图左二,资料照片)是个传奇,几乎无人不晓。

用他自己的话说,当了5年半的县委书记,主要干了3件事:一是推进蔬菜产业化,二是开发寿北盐碱滩,三是为工业翻身打基础。但就是这三件事,却让寿光人从此鼓起了口袋、挺起了腰板、走向了世界。

“当县委书记就要尽心竭力给老百姓办事,不抱任何名利思想,不带任何私心杂念。”直到离任21年后的今天,敢干、务实、清廉的王伯祥,名字依然响亮。

敢干不蛮干

“如果搞砸了,一切损失,县里担着”

“晚上在寿光的菜园子,早上进北京人的菜篮子,中午上北京人的菜盘子。”寿光,以“中国蔬菜之乡”闻名于世。但若不是24年前冒着风险搞起来的17个大棚,寿光绝不会有今日盛名。

1989年5月,在王伯祥的支持下,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把懂技术的东北汉子韩永山请到了寿光,准备发展不生炉子的冬暖大棚。没想到,村民们却说啥也不相信他。当时一个大棚要投入六七千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钱不是土坷垃块,借上贷上,打了水漂咋办?”“冬天不烧煤、不生火,长黄瓜,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风言风语,在三元朱村很快发酵。

王伯祥赶来给王乐义和韩永山撑腰壮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员干部。告诉大家,如果搞砸了,一切损失,县里担着。”

有了这句话,三元朱村17名党员全部报了名搞大棚。经过研究,村里决定在土质最好的村北做试验。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里是一片未收割的玉米。要想赶在元旦前让大棚黄瓜上市,就只能选择杀青。在那个年头,这可是犯错误的大事。

关键时刻,又是王伯祥一锤定音。“不是无故杀青,而是为了搞大棚试验,县委支持你们!只要对群众有利的事就大胆干!”

3个月后,三元朱村顶花带刺的鲜黄瓜上市,一个大棚收入2.3万多元。到第二年,不用动员,5000多个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覆盖了全县22个乡镇640多个村庄。时至今日,寿光的蔬菜大棚已发展到23万个,带来的收益占农民收入的50%。

“当时也怕干不成,不过咱不蛮干,拿不准的事情就先试点,成熟再推广。”谈起以前的事,王伯祥说得很淡然。

务实不作假

“制度是给大家定的,自己不遵守,怎么要求别人”

跟王伯祥做事,造不得一点假。

原稻田镇党委书记杨洪友还记得,1990年当地遭遇干旱,大片玉米受灾。王伯祥到镇里调研,问杨洪友总共开了多少台机器抗旱。“我说统计是138台,他说根本没有这么多,都一一给你数了,顶多也就100台,然后就跟我分析原因。他就是这样的人,遇事都是自己先实地看。”

寿北开发,是王伯祥在任上做的一件大事。千百年来,寿北160万亩土地除了盐碱滩,就是浅海滩涂。当地的群众生活十分艰苦。

寿南有了蔬菜大棚,群众手里有了钱花,寿北怎么办?王伯祥下了决心,准备组织十几万人搞一场大会战。当时,农村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组织这么多人简直是“天方夜谭”。

会战开始前3天,王伯祥就把铺盖搬到了盐碱滩上一个放牛老汉的牛棚里。45天时间,王伯祥硬是没挪“窝”,跟民工一个锅里吃饭,一起挖沟运土。有一次去潍坊市开会,正赶上秋雨连绵。散会后已是下午6点,王伯祥立即驱车往工地赶。车子因路面湿滑走不动,他就和秘书拿着手电筒步行了5公里,顾不上换下已经湿透的衣服就去查看民工住的窝棚漏没漏雨。

“制度是给大家定的,自己不遵守,还怎么要求别人!”当别人劝他回家看看,王伯祥这样回答。“我不走,乡镇党委书记就不走,村支部书记就不走,民工也不会走。”

20多年前,参加过那场大会战的羊口镇官台村村民齐万华回忆:“一开始思想也不接受,全是义务工,谁愿意干啊,可现在心里全是感激,看起来算不上什么奇迹,实际上却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王伯祥干事就是实,要是光蹲在机关里能干成这事?”

清廉不偏私

“又想为群众办事,又想为自己办事,就办不好事”

一辆“130货车”,拉走了王伯祥全部的家当。潍坊市政府派来的一辆货车因无货可拉,只好把院子里还没烧完的蜂窝煤和木柴全部装上。

这个场景,发生在1991年。当时,王伯祥已经升任潍坊市副市长。前来送行的寿光干部群众,从未想到眼前这个当了5年半县委书记的人,家里竟然如此“穷酸”。

上个世纪末,一些地方和单位争相购买高级轿车。寿光县物资公司也购进了一辆豪华“皇冠”轿车,有些人就提议给县委领导用,王伯祥却投了否决票。“没听见群众骂吗?我们的经济现在还比较落后,还是艰苦一点好!”

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这一信条,王伯祥已经坚持了数十年。也正因为如此,20多年来,从来没有人反映王伯祥有过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王伯祥看来,做事要出于公心,不然就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一心一意为群众办事,做个事就不难,最怕又想为群众办事,又想为自己办事,结果就是办不好事。”

70岁的王伯祥,早已赋闲在家,平时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回寿光老家走走看看。只要见到王伯祥,老家人都会主动打声招呼、致以敬意。

因为,在群众心里,无论到什么时候,王伯祥都是“百姓的书记”。

王伯祥电影观后感【3】

吕剧《百姓书记》是根据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带领寿光人民致富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百姓书记》作为一部塑造时代英雄人物的戏剧,在描写戏剧冲突方面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困难性,然而,这部戏在设置矛盾方面,避开了以往描写的通俗、高大空的弊端,本剧戏剧冲突既具有逻辑性,又激烈跌宕,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该剧的矛盾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四、五场,主要是为了建设寿南寿北引发的矛盾冲突。

第二场是“拆九巷风波”,为了建设寿光,首先要扩大寿南的产业,所以要拆掉九巷进行扩建,由此引出了矛盾。第三场是“大棚技术风波”,为了加强寿光的大棚技术,王书记亲自到东北请韩师傅来教授大棚经验,由此引出了这次的大棚风波,在王书记一次又一次的邀请下,矛盾进入了高潮,韩师傅被王书记的精神感动,英雄相惜的感情油然而生,两人最终牵手共同建设寿光。这两场矛盾都是为了建设寿南而设置的,首先九巷的扩建为寿南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场地,其次,大棚技术的发展推广为寿南的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地发展技术。矛盾设置层层递进,既不突兀也不牵强,还很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思维逻辑很清晰的王书记的形象。

第二、三场是为了建设寿南引发的矛盾冲突,第四、五场则是建设寿北引发的矛盾冲突。第四场是要开发寿北,这是矛盾的开端,之后,寿南人民觉得自己没必要为了开发寿北而在此受苦,于是想要逃跑,却被阻拦,最终被九伯劝下,上级领导认为王书记花费巨资开发寿北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嫌疑,于是下来进行检查却被寿光人民拦住,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矛盾的发展之后,戏剧终于在此进入了高潮,就在上级领导、逃跑的寿南人民面前,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矛盾,没饭吃,四常委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齐心合力,与寿光人民一起帮助王书记走出了这个困难,振奋人心,戏剧高潮在此出现给了来检查的领导一个很大的威慑力。

在第五场中,爹娘的出现将整个戏剧的气氛转变了,由紧凑的戏剧氛围转为了温馨的家庭矛盾。在该场中,爹娘对孩儿的疼爱推动着戏剧的发展,王书记爹的一番话将整个戏剧引入了高潮,“孩子,记住恁爹一句话,只要你不做亏心事,不管将来你是站着回家,还是躺着回家,恁爹我都会打开街门迎接你”,王书记爹的一番豪言壮语,不仅振奋了王书记为民做事的心,更使观众为之一震,有这么支持自己的爹娘,自己的孩子还有什么畏惧的呢?

综合分析这些矛盾,可以分为外部冲突、内部冲突、自然冲突三种类型的矛盾。其中,外部冲突表现为王书记与四常委、九巷百姓、韩长乐师傅、上级范维正等人、王书记爹娘之间的矛盾,王书记作为中心人物,他代表的是为人民谋福利、积极向上的正面力量。在第一出戏中,王书记正与四常委展开会议讨论,四常委认为寿北“自然灾害怎改造”、“开发改造难难难”,而王书记则笑他们“多怨叹”,说他们是“辜负了天恩赐地奉献”,并认为“热极生风穷则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虾场晒盐条台田”的奋斗理念,通过王书记规模化的介绍,四常委逐渐改变了自己对寿北这个贫穷地的看法,当王书记提到要在寿南实行市场经济的时候却又引发了与四常委之间的第二个矛盾冲突,四常委认为“再改革也存在着姓资姓社的问题”,王书记用中央鼓励大家解放思想的理念试图化解这场矛盾,但*的观念在她们心中根深蒂固,王书记只能变相同意他们的观点,然后用事实来感化四常委,最终化解了这场矛盾。四常委由心的发出了“真性真情山东汉,让人振奋亦羞惭,从今后你就是俺领头羊”的口号。整场戏中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当属王书记与九巷百姓之间的矛盾。九巷百姓对这个新来的不曾谋面的王书记不置可否,他们认为王书记的政策很好,可是“多多少少跑出了*的圈儿”他们心里害怕“到时候你犯错俺倒霉,小菜摊儿拆了,大市场毁了,大小饭碗,丢个精光,想赚个小钱,都没处挣了”,面对激烈难缠的这种矛盾,王书记用真诚换真诚,把自己推上改革的前锋,用自己爹娘的住址换来九巷百姓的信任。在外部冲突中,最感人的当属王书记与爹娘之间的矛盾。面对爹的大义、娘的不舍,王书记“眼望爹娘多愧疚”,但最后爹娘的理解让王书记内心感动不已。内部冲突主要表现为王书记自己内心的矛盾,面对百姓、爹娘、上级,王书记内心苦不堪言,一方面要为百姓谋福利,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百姓的感受。王书记的内心描写在整场戏中所占比重甚少,虽简约但影响很大,在九巷一场中,王书记换位思考那一段,整个舞台都被他的光辉形象照耀的熠熠生辉。自然冲突主要是寿北的自然灾害,即在背景中提到的盐碱滩。这一矛盾虽然没有正面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但他所体现出来的时代背景为整场戏剧的发展增色增辉。

在采访《百姓书记》一剧中,其导演说:“这部戏的结构跟其他戏不一样,采用的是多点串联、点线结合、情景闪回、虚实交融的艺术结构方式。”多点串联就是多个事件联系在一起,先叙述总的改革路线,再描写开发寿南、扩大产业,之后紧接着开始开发寿北,就在这一系列联系的事件中,又有一条线将这些看似松散的矛盾连接起来,这条线就是王书记的爱民精神和不畏惧的改革精神。

李利宏在采访中说:“从性格上讲,我们把他放到最底层,因为他是农民出身,他是农民的儿子,所以他了解农民了解土地,他了解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他了解农民需要什么,所以,这个农民的形象是要把握住的,我们没有把他当成一个县委书记写,他就是一个农民”。作为农民出身的王书记,他的身上有着普通人的气息:他有着生长在土地上的老百姓的急性子、驴脾气,他刚当上县委书记,就急于开展改革,不拖拖拉拉,不敷衍了事,为了扩大寿南的产业,他亲自去东北请韩师傅,“今天请不到你,我明天再来,明天请不到你,我明年再来,这一辈子请不到你,我死在这里”,这种驴脾气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才拥有的气质;其次,他跟普通人一样,敢于虚心请教别人,面对日光大棚技术,他能屈尊独身到东北请韩师傅,虽然一次一次的被拒绝,他还是执着的去做。

同时,他也是非凡的领导人。李利宏说:“我们这个戏里面,不想去写真人真事,不想去反映生活中的王伯祥,我们剧中的王伯祥实际上集中了我们对那个时代有胆有识有谋有勇的基层共产党员的理解。我们就把这些特点集中在了王百祥的身上,王百祥就是一个符号。我们在采风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并没有有意地去刻画我们了解到的王伯祥。我相信,他身上集中了基层共产党员为民谋福利,坚定的扛旗往前走的一群人的特点,有勇有谋,有胆有识,以及他们的政治智慧和政治魄力。”导演塑造这一人物的目的就是弘扬基层党员的大公无私精神,所以舞台上的王书记就是一个拥有雄韬伟略高瞻远瞩的谋略家、领导人。作为一个领导人,他有着很强的责任心,为了人民,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不顾自己的亲生爹娘,与百姓一起奋斗在寿北盐碱滩;他还有着高瞻远瞩的远大目标,他能即时的运用市场主义,能正确的看待事物的利弊;说明他具备一个领导人该具备的领导力。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