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查询网 > 思想学习 > 正文

郭永怀生平先进事迹材料

更新时间:高考查询网

郭永怀教授1909年4月4日生于山东省荣城县西滩郭家村,1968年12月5日在北京机场因公殉难。他的生活年代恰逢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登基到新中国成立直至文化大革命,这是我们国家沧桑巨变的六十年,也是人类从莱特兄弟第一次飞行到美国实现阿波罗登月计划、跨入空间时代关键的六十年。郭永怀教授为我国的力学事业,也为人类的航空航天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是每个中国人、每个力学工作者值得引以自豪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郭永怀生平事迹吧。

郭永怀教授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青少年时代(1919-1939)

1919年起他在本村念初小。1922年,到石岛镇明德小学读高小。1926年1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青岛大学附中。1929年夏,进天津南开大学预科班学习,由于他的勤奋好学,所以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

1931年7月,由于他对光学的兴趣,升入南开大学物理系。1933-1935年在北大物理系就读,毕业后当助教兼做研究工作。曾经和吴大猷等一起研究过喇曼效应。抗战爆发后,曾在威海中学任教一个时期。

1938年3月,威海沦陷,他又辗转跋涉到昆明西南联大工作,同时跟随周培源先生学习流体力学,研究湍流理论。

这一时期,他先后得到过顾静薇、饶毓泰、周培源等教授的指导,不仅具备了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而且也确立了科学救国的思想。

二、出国留学时期(1939-1945)

1938年夏天,郭永怀以优秀成绩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生。经过一些波折,于翌年9月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数学系主任Synge教授指导下从事研究。他仅以半年时间完成了“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中的流动”的论文,并获硕士学位。他的出色工作受到他的导师W.R.Synge的赞赏。

1941年5月,他又来到当时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GALCIT),在航空大师vonKarman教授指导下工作。他主动提出要进行当时空气动力学的前沿问题??跨声速流动不连续解的研究,并于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这一时期,有名师的指导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加之他本人刻苦努力,为他后十年在研究工作中取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基础。

三、受聘Cornell大学时期(1946-1956)

1946年,W.R.Sears教授在康乃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他特聘郭永怀前去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之职。实际上在这十年间,郭永怀是当时Cornell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三个主持人(即Sears,郭永怀,Kantrowitz)之一。这十年亦是郭永怀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他着重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可压缩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与钱学森合作),“关于中等雷诺数下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绕平板的流动”,“弱激波从沿平板的边界层的反射”等重要文章,解决了跨声速流动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出现激波的条件,激波对于气动力的影响以及连续亚超声速混合流的存在的可能性,为人类突破声障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他发展了Poincare,Lighthill的变形参数与变形坐标法,它可解决边界层前缘的奇异性。

为此,钱学森于1956年在《AdvancesinAppliedMechanics》上发表文章,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郭永怀在50年代初就注意到高超声速流动这一方向,研究了高超声速激波边界层干扰与离解效应。郭永怀因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的两项重大成果而驰名世界。

四、回国工作时期(1956-1968)

在国外工作期间,郭永怀一直在等待机会,用他的科学知识为祖国服务。朝鲜停战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终于出现了这种机会。这时,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越条件,于1956年10月回到了阔别16年的祖国,并立即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事业。

在国内工作的12年期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领导国内的力学与国防科研上,1957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并历任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力学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合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主任,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国家科委防护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组长,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专业组成员,6405工程总体组组长,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研究院(十七院)筹备组副组长等职。他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对我国的国防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7年,郭永怀教授参加制订“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担任力学专业副组长。他和力学界的其它专家一起审时度势,分析当时国际上力学研究的动向,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订学科近期发展规划和远期奋斗目标,确定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为我国随后的若干年的发展方向确定方针大计。规划的实施使我国的力学研究从解放初期只有少量理论工作的状况发展到能够通过现场测试、大型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多种手段进行重大项目研究的现代化阶段。

郭永怀教授与钱学森教授还亲自倡导和关心高超声速流体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领域的研究工作,并且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精辟的见解。他认为当飞行马赫数超过5以后,介质的动能足以激发分子内部自由度,因此,必须考虑振动松弛,离解与复合,电离与中和化学反应等效应的影响,他将这样一个速度范围称为高超声速流动,日后的实践,确实证明了他的这种预见的正确性。

他认为在计算高超声速无粘流体绕钝体的流动时,应当正确分析激波层中物面附近(而不是激波附近)物理量的数量级关系才能获得准确合理的结果。对于后身,他预见到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悬挂激波,他还提出了小钝锥熵层分析方法,解释了压力过度膨胀和回升现象。他还为寻求确定激波形状的简易方法进行了探索。

早在1964年,他就注意到了带灰尘粒子的高超声速流动。他说:“我总觉得弹头通过核爆区,灰尘粒子会有影响。”他提出云粒子侵蚀这个课题远比国外要早。今天看来,云粒子侵蚀是实现全天候攻击与突防和反导弹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他特别注意飞行器再入时的恶劣环境,即所谓热障,多次提出解决防热问题的重要意义。他大力倡导烧蚀防热的理论和实验工作。他还直接指导了湍流边界层的传热研究。他在60年代初就提出要研究电磁波与等离子体鞘与尾迹中的流动的相互作用,这对于目标识别与通讯是极其重要的。对于高超声速流的实验研究,他很早就提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我们应该走以激波管为基础的短时风洞的道路,从小型开始,首先抓实验方法与实验技术,这样做既快又节约开支。实践证明这个决策是十分正确和有远见的,它为力学所高超声速风洞的建设与发展设计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关于电磁流体力学研究的目的,他指出,第一,人类将来势必要从受控热核反应中取得大量能源,而研究高温等离子体、磁流体理论乃是受控热核反应的基础;第二,航天器返回大气层时,也会碰到气体电离及磁流体力学问题;第三,可以通过磁流体发电,直接取得能源。于是,他给课题组提出了三个研究方向:磁流体和等离子体稳定性,磁流体直接发电和同位素的电磁离心分离。郭永怀还提出了磁流体发电原理和原子能技术结合起来的设想。力学所爆炸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与郭永怀的关心、指导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密切相关。

在大爆破课题研究的初期,由于难度大,野外工作条件异常艰苦,在许多同志中存在着畏难情绪,有的同志形象地说:“大爆破是黑压压的森林,进去就出不来了”。在这种情况下,郭永怀一方面要求大家踏踏实实地学一本书,一方面鼓励大家深入实践。1960年他指示爆破组赴广州参加南水定向爆破筑坝工程现场测量。他多次参加爆破组的学术讨论,根据我国多山的特点,教育大家重视大爆破对国民经济建设的作用,并对参加成昆铁路建设提出了重要的意见。文化大革命前夕,他提出了平地堆山的设想,通过与工程兵的结合,爆破组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包括建立新的概念,为以后爆破理论与实践多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在60年代初期,在郭永怀等的倡议下,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有关爆炸力学的规划。他认真听取关于爆炸成形机理的汇报,并引导力学所走上与核实验相结合的道路。

因此,郭永怀的精心指导和培育是力学所的爆炸力学研究取得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郭永怀对于国防工业与科研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涉及了许多重大的工程与项目。从1957年11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起,他就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的星际航行座谈会,大力倡导我国要大力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许多技术问题,如运载工具、推进剂、姿态控制、气动力、气动热等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和主张。在第四次座谈会上作了“宇宙飞船的回地问题”的中心发言,对气动减速、气动加热、烧蚀防热、回地轨道设计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还提出返地时利用举力面的设想。

1965年,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时,郭永怀参加了负责本体设计的人造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1959年开始,他参与并指导我国重大工程防护问题的科研工作,并成为我国防护工程的奠基人之一。

60年代初,他参与和关心我所氢氧发动机和地空导弹的研制工作。1960年3月经中央*批准参加我国原子弹研制工作,并任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副所长。他负责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并对研制工作中某些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约于1962年任核武器研究所场外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4年他参加了再入物理工程的筹备工作。他认为应将再入物理现象的研究作为这个项目理论研究的方向,并明确提出建立高速高温物理所的主张。他亲自领导了为了解再入物理现象所必须的实验设备(如电弧风洞、弹道靶、高温激波管)的筹建工作,为此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1967年,他参加了我国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筹建工作,他担任了主管技术工作的副组长,就空气动力学服务对象、研究手段提出了建议。此后,他又和钱学森一起为该院规划了蓝图,对研究所的设置、

辅助设施、人员配备及技术途径提出了具体方案。尤其是他们对低、高、超声速风洞配套工程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意见。他认为应当重点搞高速、超高速风洞,瞄准第一、第二宇宙速度;作为高速研究工具,要优先搞激波风洞,自由飞弹道靶,这样可以投资少。考虑到这些设备工作时间短,他特别强调要抓毫秒级测试技术。他所进行的大量建设性工作为以后气动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对于原子弹,由于郭永怀提出用特征线法进行了爆轰波理论计算,并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结果相结合,从而实现了较为优越的引爆方式。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郭永怀就在现场。为了实现原子弹的武器化、实用化,郭永怀主张对核航弹的结构、外型、弹道、引信与环境试验等问题进行预研,从而改善了航弹的增阻特性。郭永怀还竭力主张对导弹核武器进行声致疲劳和冲击实验,以保证武器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对于氢弹,郭永怀提出了采用航空中常用的结构形式,使弹体重量明显减轻。由于他提出要增加性能良好的减速装置,从而保证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顺利试验成功。他对核武器的系列化发展,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郭永怀为我国的核武器事业贡献了全部心血乃至生命。1968年10月,郭永怀赴西北核试验基地进行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发射试验的准备工作。12月5日当他从基地返回北京时,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

郭永怀对我国力学事业的贡献还很多。譬如:他关心力学刊物的出版,他是力学学报与力学译丛的主编,尤其是他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都是当前活跃在科研、教学第一线的骨干力量。

郭永怀同志离我们而去已整整30年了。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永远怀念他。在我们的心目中,郭永怀同志不仅是我们的副所长,力学所各项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奠基者;他更是我们大家尊敬的师长,知心的朋友,经历了各种艰难坎坷、并肩奋斗、荣辱与共的好同志。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不朽的学术成就和功绩,更重要的,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郭永怀同志无限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他早年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漂洋过海,苦读寒窗。新中国诞生的前夕,他参加了康乃尔大学进步的科学工作者协会。1956年,当祖国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时,他??一个远在海外,尝过洋人白眼的游子,一个身经国内贫穷、战乱、忧患的爱国学者,毅然地抛弃了已成名的地位和优越的物质条件,返回祖国。12年中,他把全副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力学科研事业和国防建设事业,献给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建设与发展工作,献给了我们力学科学技术队伍的培养与教育事业。他,作为一个长期在国外生活过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国家遭受三年经济困难的时期,和全国人民一道,同甘共苦,不畏艰难,努力奋斗,并坚决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即使当个人的家庭、亲人在文化大革命中蒙受灾难的时刻,他仍然以国家的国防事业为重去执行任务,直至献出生命。

郭永怀同志严于律己,注重实干,不务虚名。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生活上要求甚少,工作上、学术上却总是要求高标准、高水平。他常说:“钱所长有许多好主张,他看得远、看得深,我们必须按他的主张去做,去实现,力学所就一定会取得了不起的成绩。”他是力学所主管业务的副所长,事无巨细,从力学所学科的设置,研究室的方向、任务,课题组的人员配置、学术活动、讲课,实验室的建设等等,他都是亲自筹划、实施。当年像爆炸力学室的建立,电磁流体力学工作的开拓与进行,超高速风洞的建设和计划,稀薄气体课题的上马等等,都是在他亲自组织论证,亲自讲课,亲自主持学术讨论的情况下进行的。今天,这些重大的学科或课题,都已开花结果。多年来,他是力学所图书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从图书馆的设计、图书分类、图书馆的桌椅与灯光的安排,以至每年的订书计划,他都事必躬亲,考虑得十分周到。在他任《力学学报》主编期间,他亲自挑选编辑,审阅稿件,修改文章,一丝不苟。每一个老力学所的职工都永远不会忘记郭所长当年徒步上班的形象,不论是寒冬酷暑,

郭永怀同志十年如一日,从不休星期天和节假日,从不午休,他早出晚归,埋头书案,工作就是他最大的乐趣。在个人生活上,他简单朴素,淡泊明志,他把稿酬作为党费上缴,把电冰箱、电风扇等交给公家使用,他不娇惯儿女,当许多人利用特权“走后门”的时候,郭永怀同志把自己唯一的女儿送去黑龙江插队,他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郭永怀同志,治学严谨,在学术上有胆识,有见识,当他一旦看准,就知难而进,敢于攻关。早在40年代,当他看到研究跨声速流场是突破“声障”进入超声速飞行的关键课题时,他明知处理非线性问题难度很大,但他不绕着困难走,而是刻苦下功夫,终于发表了“可压缩流体二维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这篇高水平的文章。

郭永怀同志为人正直,他对同志至诚谦让、和蔼可亲,对青年循循善诱、严格要求。如果谁有了困难,他总是主动地去看望,去帮助。他平易近人,平时总是抽出时间到各个办公室去走一走,看一看,大家都愿意去接近他,请教他,有心里话愿意找他谈。另一方面,在政治风浪中,他刚直不阿,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不东摇西摆。当文化大革命时期力学所许多研究课题被迫停止,人员被调离的时候,平日很和蔼、耐心的郭永怀同志愤怒了,他大声疾呼:力学所不能“散”,基础研究必须搞下去!他顶着压力,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着一些研究骨干不被改行,让一些科研项目坚持下去,为力学所今日的发展保存了一定的实力。

今天,我们可以告慰郭永怀教授的是:不仅我国的导弹、核武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我们国家的力学事业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已经建立起许多研究所与完整的实验设备,我们已经有了一支从事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实验研究的近代力学的研究队伍,他们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在个别领域已经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我们国家的力学研究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的高水平研究成果还不多,还不成系统,未能形成学派,在我们的工作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力学队伍存在着青黄不接的状况。让我们大家团结起来,以郭永怀同志的献身精神为榜样,艰苦奋斗,为使我国的力学研究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而共同努力!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